山东临沂初中生张恒自制袖珍火箭,发射后尾焰喷出八道马赫环。此新闻在年前已有报道,在高中实行周末双休引发的争议声中,被网友重新提及。
我在想:我们周末还要将学生关在教室,殚精竭虑搞应试,煞费苦心提分数,埋没了多少英才啊!
临沂第十中学学生张恒跟着B站上的UP主学习制作火箭。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学习建模编程,制作燃料、发射平台。将厨房当实验室,将卧室当装配间,将淘宝当材料库。他花98块钱购得压力传感器,还有12块包邮的304不锈钢管,3毛钱一颗的钛合金螺丝。自己设计图纸,通过二手3D打印机制成外壳体,又找当地工厂加工制作发动机。
他自己设计的固体燃料配方,燃烧温度能达到1800℃,相当于普通烟花亮度的300倍。
他做出了能喷射8道马赫环的迷你火箭!要知道五代机歼-35只能喷出6道马赫环!
航天四院的专家来考察后发现,他用的膨胀偏转喷管技术,正是NASA久攻不克的微型发动机难题。
他爸爸是货车司机,妈妈在超市做货架管理,全家月收入不到8000块。
张恒通过自学完成火箭发动机设计、燃料配比等专业课题,其自研燃料在3000米高空稳定喷射出8道马赫环,这一成果已超越现役五代机技术水平。每道马赫环代表超音速燃烧技术的突破,而8道环的形成意味着他掌握了火箭发动机核心参数调控能力,被专家视为"触碰六代机技术门槛"的实证。
实践驱动创新。张恒利用3D打印、煤气罐等日常材料完成精密实验,证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足以支撑尖端技术探索。这种“厨房造火箭”的实践精神,正在被高校纳入空气动力学教材。
美国五角大楼对此事的激烈反应,折射出中国青少年科创能力对传统技术优势国家的冲击。用纱窗改造的激波观测装置,与2.3亿美元的风洞实验室形成荒诞对比,暴露基础科研资源配置问题:高大上的科研资源不是科创活动的障碍,大力未必出奇迹!
当3D打印拉低科研门槛,当网络课程跨越知识鸿沟,当DeepSeek拆除门第高墙,每个怀揣星辰大海的学子,都能成为改写太空竞赛规则的追梦人!这或许就是中国航天最强大的“燃料”——不是美元堆砌的实验室,而是3亿青少年心中跃动的科学火种。
张恒绝不是孤例。
创办宇树科技的王兴兴初中时尝试用手工制作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还曾用零花钱购置材料制作14自由度双足机器人,零件全靠手工打磨。其动手能力非同凡响!
还有深圳科技少年团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夺冠,他们的作品涵盖智能井盖开发、手部无接触消毒仪等,展现多学科融合创新能力。
我们要保护好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宝贵火种,为他们提供燃烧的舱室和时机,至少不要占用他们自主探索的时间。
我们还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为他们聘请专家,为他们提供研发平台。
大学应该为这些特殊人才开辟专属通道,而非用高考成绩将英才拒之门外!
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应试教育和科创活动的深刻矛盾,对应试教育大声说“不”,对科创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支持,让中小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都能形成自己的特长,都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上大学不再学,大学毕业即失业,多么尴尬!多么可悲!
张恒的科创奇迹表明:高科技并不神秘,高科技并非高科技人才的专利;高科技人人可为,高科技就在身边!
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的心,只要我们有一颗包容的心,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创造奇迹!
高中周末补课太愚昧,可以休矣!
科创活动太重要,大可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