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创作挑战#想要更好地陪伴这些孩子,我们先要真正地理解这些孩子。
学习好像马拉松比赛,先是一大群人挤在一起。
比赛进行到大致三分之一的时候,群体开始形成,或前或后的人开始变得很少,中间的人非常多。比赛进行到大致三分之的时候,群体开始固化,即便有变化,也只是群体内的变化。
一名马拉松比赛选手跑到中间部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体力所限,有的是前期体力耗损,有的是在为下一步的积蓄力量,有的是自己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而一个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原因也是类似的:有的是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的是学习热情在前期被过度消耗了;有的是完全不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只埋头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有的是因为对学习的信仰缺失了,而不愿再在这件事上有太多付出。
小学三、四年级,以及之前的时间里,学生与学生在知识掌握及问题解决上的差距往往并不明显。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也都是充满信心的,对孩子的未来也都是憧憬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可以在未来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或过上比自己更好的日子。
在10岁之后,孩子们往往会在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开始变得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并不能说明他学习能力出了问题,可能只是没有将自己的心思放在学习这件事上。
若是能够多花一些时间跟心思,往往都还能追赶上。不过,还是有个别学生的成绩毫无起色,这确实跟学习能力有关,但也跟他的思维能力、对知识的敏感度,以及他对外部事物的感知能力有关。
据我观察,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学生表现都不错,甚至可以说是优秀。一个班级里面,按照学习的情况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学得很好的和学得还不错的。两个群体在学习成绩上有差别,但很细微。
不过,我们从这种细微的差距上,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父母可能无法清晰地描述出来,但还是能感觉到这背后的关键因素。这些差距在当下看似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但过往的人生经验会让每个父母清晰地感知到,它们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从此时开始,父母往往会在心里默默地调整对孩子的定位。但同时,父母又抱有极大的期待——也许我们能帮孩子改变他现在的状况,毕竟孩子的学习之路也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