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胡丽打来一通“求助电话”,她说儿子的班主任已经好几次向打来一通“求助”电话,原因是她儿子的班主任,再一次跟她说起,儿子上课小动作多的原因。
胡丽说,才开学一个多月,老师已经说过好几次,虽然自己回来也经常跟儿子去聊这个事情,但似乎效果不大,她问我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能够帮孩子改一改上课不听讲的毛病。我推荐了一本我一直在用的改善孩子专注力的书籍,建议她回去看看。没想到,一个星期,胡丽告诉我,孩子上课听讲比之前专注了,小测成绩提高了十几分,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有调查数据显示,有40.2%的小学生存在课堂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等问题。所以说像胡丽家儿子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家长一旦听到老师反映孩子小动作多,内心就变得焦虑,有的人对孩子更加严厉,有的可能直接将孩子揍一顿。
但这些方式并不能将孩子上课小动作的问题解决,孩子学习成绩照样提不上去,那么面对孩子这种问题该怎么办呢?
孩子上课小动作多的原因
想要改善孩子小动作多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小动作多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上课小动作多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缺乏兴趣和动力
有一段时间,我家哥哥的老师跟我反映,他上课总是交头接耳,不仅自己小动作多,还把周围同学也影响的一起动。回家后与他聊,结果他表示老师讲的内容很简单,因为自己会,所以就没什么兴趣去听。
当然这个回答被娃爹知道后,好一通教育。也许有孩子也是因为功课简单,就缺乏了听的兴趣,也有的会因为难,听不懂,而不认真听课,还有的孩子觉得无聊而没有兴趣。总之,不管哪一种,家长都要好好关注一下。
第二种:多动症
部分孩子上课小动作多,可能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问题,需要父母尽早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三种:专注力差
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越差。像胡丽的孩子10岁,注意力一般是在30分钟左右,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胡丽发现自己的儿子最长的专注力时间是20分钟。因此,孩子在课堂上的小动作,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导致!
tips:5-7岁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约为15-20分钟,7-10岁约为20-30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达30分钟。
专注力对孩子发展很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上课认真听讲,还是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好的专注力非常重要!观察那些学习好的孩子,他们通常都有良好的专注力,比如在写作业的时候,不会因为家长进来就走神;听课的时候,也不会因为窗外的一只小鸟就思绪飞扬。
专注力好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强,能够抵制外界的刺激与诱惑。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形容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灵的门户,智慧的天窗,有了天窗,知识才能像阳光一样照进来。由此可以看出,专注力就像阳光,能够让孩子发展的更好!
专注力,是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工作、社交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功。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要更加关注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这种能力不是短暂的,而是有利于孩子的一生。拥有了好的专注力,他们会不断地汲取知识养分,未来学业上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工作中也会因为好的专注力,而更加的优秀出色。可以说,好的专注力是贯穿孩子一生的,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
专注力是被保护出来的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一句话:“孩子的专注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因此每当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家两个娃的注意力那么集中的时候,我都会将这句话送给他们。
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他们专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不过多打扰。再加上,了解一些关于专注力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养育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帮孩子提升专注力了。
文章开头,我推荐给胡丽的,就是这本《儿童专注力》,是一本亲子早教指导手册,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全力培养专注力超强的优秀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32k的小书,塞到包里,都占不了多大地方。但内容却很丰富,有7个章节,从专注力的作用到和危害作为起始,之后从家庭、生活品质、兴趣、情绪、控制力、科学训练等6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到底如何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可以说,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提升专注力的,只是我们家长没有察觉。书中有真实案例,让读者看后,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真正帮助到孩子。
比如给孩子做规划这件事儿,就有案例,有说明,告诉家长,如何做假期规划,要遵循哪些原则?如何做,孩子能更好的执行?
书中的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亲子小游戏,教家长用游戏的方式,帮孩子提升专注力,我跟孩子实践过,确实很好用,他们很感兴趣,而且觉得好玩,每次都要玩上个把小时呢!
如果你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总是溜号,这本书或许能像帮助胡丽家孩子一样,也帮助到你。链接在上方,点开就能带走了!
凌晨妈妈来叨叨:
身边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玩的专注的时候,一会儿让孩子去喝水,一会儿又让上厕所等等。貌似在照顾孩子,其实这些行为都在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要做到像蒙特梭利说的那样: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只有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孩子才能达到深度专注。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