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每个地级市、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教师进修院校,其行政级别与大中专学校等同,远高于同级教育局。如:地市级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的院长享受副厅级待遇、县市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享受副县处级待遇等,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教师进修院校通过教师离岗进修、短期培训、在职函授和教研教改活动等形式,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高、教材教法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教育的繁荣。应当说,那二十年中小学教育的辉煌,与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健全是分不开的,甚至也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批大专、特别是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原有的低学历教师,也通过各级各类学历提升教育,达到了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可以说,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资现状,就学历层面而言已经达标、或者基本达标,应对基础教育的学历水平已经居高临下、绰绰有余。
但是,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层次和水平代替不了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和改革创新。这是目前中小学师资现状的最大短板,也可以说是跛脚之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是,学历的刚性要求和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长期性,是造成师资短板的必然结果。
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取消包分配、实行自主择业、通过考试录取聘任,教师队伍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群体。大学生不包分配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又直接影响到师范类毕业生从教。同时,教师招聘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在多数地区,大专毕业教小学、幼儿园,本科以上学历学位教初中、高中已成常态。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只要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顺利通过了招聘考试,就能够入编入岗,一劳永逸、端上“铁饭碗”。尽管学历是从教的基础条件,但偏重学历的现实,也为学历和能力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出现埋下了伏笔。
二是,教师的主观心理因素、岗位职责压力及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影响和限制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提高。
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一旦进入教师岗位,就有一种优越感,总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无形中从心理上就谈化和忽视了继续学习深造。非师范类毕业生从教,即使清楚自己的专业缺陷,也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尽快弥补不足,但终因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如愿。作为学校领导,多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总希望快出成绩、出好成绩。加之教师编制本来就紧张,大龄化、非一线教师多,临时请假、特别是女教师请产假的多。他们对教师的短期业务培训或离职进修等,往往持排斥态度,致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平推平拥,甚至有竭竿而渔的倾向。
三是,原有的教师培训机构空有其名、或被撤销归并,培训资源荒废殆尽,培训制度形同虚设,教师无处可培可训、可进可修。
据调查了解,地市一级原有的教师进修(教育)院校,曾经承担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中短期(半年或一年)离职进修培训。到目前,这些院校绝大多数已经改弦易张,另立门户。或被撤销、或被兼并,有的甚至脱胎换骨、改成了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进修培训资源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县市一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尽管其校名和级别多数仍然保留,但其职能已经发生蜕变。有的几近人去楼空,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教师在守摊看门,或者成为退居二线校干的安置所。还有的成为外地院校成人函授教育和学历提升的招生代办处,沦为教育局下属的“三产”机构。它们已经无法无力承担教师的短期或假期业务培训。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应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更新,不间断地学习、研究和总结,与时俱进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站在科学知识的前沿、处于教学水平的顶端,在新一代受教育者面前,永葆为师为范的活力和尊严,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建设人才。
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尽快恢复和健全地市、县市级的教师培训机构(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轮流接受中短期培训进修学习制度,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激发教学创新意识,补足短板、力避跛脚,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长期提升。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