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的节奏忙忙碌碌
却让人内心充盈与平静
2020年秋天,我有幸加入深圳中学这个大家庭,以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到深圳中学历史教育建设中来,也想试着从个人视角,帮助广大对深圳教育有着深深好奇或审视的人群,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个备受艳羡的“高学历教师群体”,了解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创性中学经历什么。
相信许多初来乍到的新老师和我一样,既要着手于新课标新教材“白手起家”式的备课,又要担负起沉重厚实的班主任责任。说实话,在见27班同学第一面的时候,我是有些紧张,也有些茫然的。
思考更多的是,万一学生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某句话讲错,砸了班主任的威信怎么办?同样也有许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和求助让我不知所措,有许多事务处理的尺度和分寸还需要拿捏……但是这些萦绕在心头的思考和顾虑在第一天过去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为什么?
因为太忙了,根本就没有余力去瞻前顾后。我既要设立班级的规章制度和班委组织,也要面对应接不暇的新问题,于是许多事务便在我和班委、家委的推动中自然前行。
到真正停一停,去反思过去几周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早就忘记了最初的那些顾虑,也意识到当我们投入真心去对待学生的时候,自然会收获最好的认可。
因为宿舍床位比较紧张,每个班级都有家长在呼吁能否让自己的孩子住到宿舍,我在企业微信群里看到各位班主任一方面理解学校的苦衷,和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抱有深切的同理心,仿佛都是自己的孩子。
而且我看到我们的许多班主任都非常有热情和责任感,在这份工作中投入了自己巨大的能量跟温度。某个晚自习我查完班级考勤就打算回宿舍去备课了,路上先后遇到好几位班主任,都问我:你这就回去啦?使得我有一些不好意思。
在班级建设的第一个月,是常规和秩序建立的起点,看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和我一样勤恳地走在这片灯火通明的寅夜里,会产生一种深切的存在感和使命感,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知道我们一起在往什么方向去。
教师岗位有其光鲜的一面,路过的学生都会尊称一声“老师您好”,家长们更加是以礼相待,但这份尊敬是背后的不懈付出换来的。
教师是一个良心职业,没有特别明显的直系上级和KPI压力,备课要备到什么程度,早晚自习是否要到班维持纪律,和学生的沟通以什么方式进行,都是自由度很大的选择。
而要面对来往青涩面孔说出的一句句“老师您好”,我只有把所有事情尽到十二分的努力,才能保持住这份心安理得。
学生眼如明镜,他们的尊敬也价值不菲,是要拿你对他们每一个个体的在乎去平衡的。在企业上班只要把手头的工作交待分明就是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了,而作为老师,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是学生对你产生微词的起点。
今年历史换了新教材,体量非常庞大,往往以前两三课的任务要在一节课内讲述完成。如何保持着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而不是划重点),又能把知识点一一陈列(讲课不是天马行空的,离题半句就考年级倒数)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一面晚上熬夜备课,一面白天积极地旁听老教师的授课,学习他们的讲课结构、语言风格、征引史料,“偷窃”他们的段子,在自己的课上才不会张口结舌,手足无措。
博士生阶段的研究只是专攻一点,在通史讲授上还需要花许多的工夫去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白,在应试技巧上也要不断去学习高考题型怎么处理,在教育教学上更是有漫长的道路要去探索。
教育的本质是你可以成为什么
而不是你该成为什么
在各种求职面试的时候就谈到,读博是我的一个人生选择,不是工作选择,就如同有的人想在这个年纪gap year,有人想早早步入家庭社会,我更希望在人生这个阶段继续去对自己持续的好奇有所回答。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时至如今,依然可以拥抱我愿意付出精力和热忱的美好事物。一路筚路蓝缕,搭建更完整的知识架构,抱持更纯粹的人类好奇,没有走向一条笔直的甬道,而在追寻前面这条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我以为走上讲台的第一天会很紧张,但那一刻到来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为这一刻准备很久了。在本科接受到眼前一亮的观点时会想怎么把它讲述给别人,寒暑假有时跑去高中母校自习,在空荡的教室里有些中二地模拟自己是个历史老师般高谈阔论。今天这一切都到眼前来了。
不宁唯是,我希望能给学生提供的,是更广阔世界的空间想象。深中学生勤学好思,总能在课本之外找到新的疑问点,而扎实的学术背景也可以帮助他们规范历史认知,帮助他们对好奇的问题找到探索的思路。
学生在成长阶段是需要可以心向往之的人格榜样的,父母和师长是最接近他们,也最能够直接产生影响的权威力量。在高三毕业后返校的升旗仪式上,我曾经顶着“高考状元”的名头和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当时的报告主题依然记忆清晰——我是每一个你们。
时间过去并不久远,仍然想和校园里众多清澈的脸庞说这句话,不是自矜于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我依旧乐于继续丰富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和超越的那个榜样。
史实了解只是历史教育最底层的要求
家国情怀和辩证思维不可偏废
在来深中实习那天,就和朱校长有过一些沟通,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历史学科?
首先以史为鉴,人类对以往社会的反思,对未来生活的追寻都立足在对历史的了解之上。星河漫漫,那么多过去的人类有过那么多不同的活法,你要知道你并不孤单。困惑时候,迷茫时候,愤怒时候,你会找到一个和你情绪契合的榜样支点,你也会知道什么是你应对眼前困厄的好用招数。
其次是辩证思维,很多人会对文科生标签化,认为其只有浪漫的想象,而没有务实的能力。可历史学习恰恰相反,它的每一个出发点都是需要反复考证的史料实证,它的每一个落脚点也都是逻辑链条下激荡之后的价值判断。它会让一个人变得严谨、踏实、负责、审慎,不会因为一个标签化的名词而兴奋不已,也不会因为一场情绪化的关系绑架而义愤填膺;它甚至会让人变得有一些“胆怯”,对许多问题没有那么笃定,因为我们见到的世界也的确不是非黑即白的,了解的信息越多,也会更加平和。
历史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族群承载的共同记忆。本尼迪特克说过,“国家”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有意识地把这个概念消解了,但每个人都可以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不是想象出来的。黄丽松大讲堂里千百人齐声歌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不是想象出来的,我们祖先在这片大陆不同地域经历的共同命运,在同一地域延续的历代悲欢,都是被今天的我们一一继承。
深中的学生都很有方向感,知道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怎样抵达理想的未来,但同时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承载的文明厚度和家国使命。
历史课有时候也会枯燥,也会晦涩,也会难以理解,但总有一些光明的时刻让人泫然泪下。起始课的末尾我让同学们齐声朗诵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开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这是钱穆抗战时期写作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后方的炮火里,在不知道我们民族是否还有明天的灰蒙里,仍然饱含温情和敬意地去学习国史,遥远的想象照进眼前的现实,我也希望我们深中的学子们可以和国史保持这样的亲密关系。
当然,教育教学工作只开展了短短一个学期,如今还只是一个起点,将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向深中展开。希望更多的问号会在对话中变成理解的颔首,而这些颔首也将鼓舞着我们,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