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冠军 | 绝对队:解构未来出行的三重境界

当未来汽车不再局限于冰冷的机械属性,而是进化为兼具智慧与情感的伙伴,人与车的关系将如何被重新定义?第七届“东风梦想车”大赛冠军作品——来自清华大学的绝对队打造的《灵驭-双子》,以“工具+玩具+伙伴”三位一体的设计哲学,用AI技术与模块化革新叩响未来出行的大门。

一、灵感觉醒:从“功能机器”到“伙伴载体”的角色转换

回溯交通工具发展史,绝对队敏锐捕捉到时代痛点: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需要承载社交、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元需求的“移动第三空间”。王天琦在谈及设计初衷时坦言:“我们观察到年轻人对‘好玩’的极致追求,以及都市人对情感连接的深层渴望,于是试图打破‘车 = 工具’的固有认知,让汽车成为兼具功能性与情感价值的‘伙伴级载具’。”

从东风EQ240的军事经典中汲取灵感,绝对队以“双飞燕”LOGO为原点,提炼出“灵驭双子”的核心概念——将车辆解构为“四轮载具”与“AI 摩托机器人”的共生体。前者是稳定可靠的“守护者”,后者是灵动自由的 “玩伴”,双生形态既满足日常通勤的实用需求,又赋予驾驶过程以探索乐趣,在功能与情感之间达成精妙平衡。

二、双生设计:重构出行场景的“变形哲学”

《灵驭-双子》颠覆性使用“可分离式双载具”架构。四轮载具采用极简未来主义造型,流畅的曲面线条勾勒出速度感,而嵌入其中的AI摩托机器人,则以仿生学设计赋予机械生命感——圆润的机身、可交互的LED“眼神”,使其宛如从科幻电影中驶出的智能伙伴。两者可实现“自由裂变”:AI摩托机器人能独立驶出,既是短途代步的“城市穿梭者”,也是野外探险的“机动先锋”;当与四轮载具联动时,可通过车载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构建 “主车+子机” 的协同生态,让用户在“驾驶”与“玩乐”之间无缝切换。

内饰设计将“零重力模式”与“沉浸式交互”推向新高度。驾驶舱采用Y型骨架结构,营造悬浮般的舒适体验;全息投影MR技术交织,将仪表盘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界面,行车数据、娱乐内容、导航信息以动态光影呈现,仿佛置身赛博幻境;AI摩托机器人“宠物化”设定,可实现灯光、声音、机械动作等多模态交互,让冰冷的机械装置拥有情感温度。

三、场景赋能:模块化架构解锁无限可能

《灵驭-双子》“变形金刚式”的模块化设计,赋予车辆应对全场景的能力。车辆后部采用磁吸式快拆结构,支持“亲子空间”“宠物舱”“cargo box”等多种模块自由切换。这种“一车千面”的设计,让汽车从固定形态进化为“按需生长”的智能体。

交互体验的革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绝对队自主研发的“AI驭戒”成为连接人与车的核心枢纽:这枚集成生物识别与物联网技术的戒指,不仅能实现无钥匙启动、自动泊车等基础功能,更可通过手势操控车辆完成复杂操作——例如,在停车场轻触戒指,AI摩托机器人便会自动驶出迎接;购物后只需指尖轻点,四轮载具的cargo模块即可开启无人配送模式。这种“指间操控”的设计,将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场景变为现实,重新定义了人车交互的边界。

四、冠军之路:清华学子的“绝对”匠心

作为一支由科普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绝对队的夺冠之路充满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两人的合作犹如 “灵驭双子” 的现实投射——王天琦以敏锐的美学感知雕琢外饰形态,刘鑫源则凭扎实的工程思维构建内饰逻辑,从概念雏形到细节打磨,每个设计语言的诞生都经过无数次思维碰撞。六个月的备赛期内,他们经历了从“纸上谈兵” 到 “原型验证” 的深度淬炼。

“我们始终相信,好的设计是‘技术浪漫主义’的产物——既要脚踏实地解决工程问题,也要保留仰望星空的想象力。” 在行业普遍精于单一形态功能化的设计惯性下,他们选择挑战 “多形态融合” 的复杂架构,这种“贪心”的背后,是对未来出行的深刻理解: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不应是孤立的载具,而应成为链接人、城市、自然的生态纽带。

《灵驭-双子》的诞生,体现着汽车设计从“功能导向”向“体验导向”的跃迁。当四轮载具与AI摩托机器人在赛道上并驾齐驱,当模块化车厢在城市与旷野间自由变形,当AI驭戒在指尖勾勒出未来出行的轮廓,绝对队用设计证明:未来汽车不仅是移动工具,更是 “伙伴、玩伴、探索者”的集合体。他们打破了“车”的物理边界,在技术与情感、效率与乐趣、现实与想象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绝对队的夺冠故事里,彰显着“东风梦想车”大赛孕育创新的催化剂作用,它鼓励年轻设计者跳出“工具思维”,在技术落地与人文关怀间寻找平衡,让每一份对未来出行的想象都扎根于真实的人性需求。“东风梦想车”大赛始终相信,每个敢于重构“汽车”定义的年轻灵魂,都在为行业推开一扇门,让未来出行的无限可能,在梦想与实践的碰撞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