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全球这个第四,
是2024年的全年销量。意味着,基本上可以去掉前置定语,就是铁铁的第四。2023年是排名是第十。
当前的排名,与同比的加速度,都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答卷。
在,没有前置定语的前提下,是一份实打实的高质量成绩单。
其中,海内:385.3万辆 海外:41.72万辆(同比增长71.9%)
这个本土市场的逐渐主流化,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
而且,是海内海外的市占率提高,不再是的用价格换一时的销量。
是在口碑、价格、技术上,都相对站住了的前提下,市占率的提高。
不光光是比亚迪,很多的自主品牌,这几年这或多或少的,都呈现出了这种势能。
这些势能,能说明什么?
咱也说不出啥大道理,至少消费者是用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
这个投票其实很现实,同时也很残酷。
汽车作为一个消费决策极重的商品,销量甚至可以意味着一切。
产品的基础功能、可靠安全、痛点痒点、向往感认同感。
这些有硬伤,就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口碑与票房双赢。哪怕是在自己的乡土。
所以,不久之前才会有:
进口车哪怕车价里有1半以上是关税,但是还是越贵越有人买。
合资车,再怎么斋、怎么素、怎么教育用户不听劝,也还是可以任性的高人一等。
所谓 :责之切,在这。不是不爱,爱过,但是。。。
但是,只要有好的产品,这些都不是鸿沟,这些都不是原来就是这样的。所以,自主的市占率已经超过了50%,而且是量价齐升。
进口车,已经跌下了神坛。
合资,甚至剩下为数不多有力的竞争者。
“再不努力,就只能买bba了”这句超现实的反讽意味极重的话,却在某种程度上反转为事实。
所谓:爱之深,在这,只要你回头,一切都好。
哪怕是远出海外、产品够硬,市场就有,甚至有品牌溢价。
比如新加坡市场:
atto 3售价约93万人民币(国内价格6倍),腾势d9达157万,仍以“技术+服务”赢得高端用户,验证品牌溢价能力
这其中,有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全球碳中和东风。
但,回到题目,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现在这批出海的车企是准备的相对充分的。
这些车是有竞争力的,而且是在个人消费端,放在性价比维度上也是有竞争力的。
说明了,新能源、智能化、用户导向的方向是对的。
关于新能源,涌现出来的刀片电池、ctp、ctb这些。国内已经习以为常的技术及价格,出海出去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大部分自主品牌标配的智能座舱,哪怕60分水准的。海外源生的都很难有对手。
以上两点,抛却本地化优势的话,要剔除特斯拉,它确实很强。
但,在听劝方面,在想尽办法讨好用户方面,就卷出天际了。
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成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体突破的缩影。
其技术积累、全球化策略与市场响应能力,为国产汽车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未来,有望从“追赶者”转变为“领跑者”,
一个很好的势能,望能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