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1月5日上午11点,满载合肥制造新能源汽车的集装箱船舶驶离合肥派河港。这批新能源汽车将通过水水中转经上海港运往东南亚国家。据介绍,这是合肥制造新能源汽车首次实现“家门口”坐船出海。
“10点装入集装箱,11点23分在庐州海关通关,11时48分集装箱装船……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实在是太方便了。”该新能源出口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介绍,新能源汽车属于第九类危险货物,相较于普通货物运输有更高的安全要求等,需取得第九类危险货物相关作业资质。以往,合肥制造新能源汽车只能借港中转,运输成本高、运输时间长。
“为打通‘肠梗阻’,今年以来,合肥派河港积极申报港口9类危险货物作业资质,省港航集团投入改造资金800余万元,并在12月19日成为合肥市第一座具备第9类危险货物(锂电池相关)作业资质的集装箱码头。”合肥派河港相关负责人介绍,“家门口”出海不仅减少了企业时间成本,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经测算,较前期运输方式可为企业节省1000元物流成本,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派河港海关特别监管区如期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也免去了异地排队报关和装箱等不便。此外,港口还积极为企业提供就地监装就地报关就地装船的“一站式”服务。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肥制造新能源汽车合肥港首发,标志着合肥“新三样”产品本地水路运输通道正式开启,将进一步拓展合肥新能源汽车出口通道,进一步提升了合肥水运服务能级。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指导港口在优化服务、提升运输效能上着力,全力服务合肥新能源“首位产业”。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