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艺术总结|印度佛教造像特点

佛像喻示期

图1 用神树比喻佛

世界各国的佛教造像均来源于印度,但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并没有造像的艺术。造像艺术是进入了大乘佛教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而当时并不造佛像,只是以佛的足迹、金刚座菩提树与佛有关的遗迹作为佛的象征,这段时期也称作无像期。

到了公元前2世纪,在北印度山崎地区建立了山崎大塔,在山崎大塔的一号塔外围的东、南、西、北门上雕刻有佛本生的故事,这些雕刻造型准确,还雕有象征法轮常转,给人以永不停息的动态之感。但石雕中并没有释迦牟尼的造像,而是对佛陀的形象采用象征的手法。


犍陀罗风格造像

图2 犍陀罗风格佛立像

图3 犍陀罗风格菩萨立像

公元前4世纪初印度犍陀罗地区被马其顿亚历山大一世所征服,征服的同时也为印度带去了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技术。

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在犍陀罗地区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相结合,产生了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这时期的佛造像其型高大健壮像欧洲人,面貌像希腊人,当然也带有印度的地方色彩。神情超脱高雅,额头宽阔,鼻梁隆起入额部,眉如初月,眉间有白毫,口唇丰满且薄,下颚宽大突出,头发作发结,并如希腊之神像般波浪状。


笈多风格造像

图4 笈多风格佛头像

图5 犍陀罗风格马图拉样式佛立像

笈多王朝时期属于公元3~5世纪,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印度人建立的统一大帝国。它是属于印度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艺术作品表现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人体造型,使用华丽而不过分的装饰。

此时的佛像对人体美有着大胆的展示,并使其具有装饰美,袈裟如同蝉衣,很有装饰的趣味搭在肩膀上,衣服纹路有规则的排列,并贴紧皮肤。佛像的面部结构更接近印度本土人特征,表情是严肃、庄重、深沉。发卷为螺丝发,印堂没有白毫。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