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王宫当成了炼心之地,临终之时等来菩萨接引,震动朝野

在有些人的话语系统中,一谈起修佛修道,就将其歪曲成是那些万念俱灰,遭遇重大人生挫败的人们,迫不得已逃避现实,做出的最终选择;且不说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舍弃王位修成释迦如来,中国人文始祖黄帝就修道功成,在众臣眼前乘龙飞升;至于说是否出家才能修成,并非是必须的,那只是不同的修炼法门选定的不同方式。隋唐时期,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萧璟,他身在富贵,却志在方外,将这偌大的王宫当成了炼心之地,出尘之所。这位皇亲国戚一生礼佛不倦,他经历了哪些奇闻,以至于震动了当时的大唐官场?

南梁武帝的玄孙中,有一位萧璟,即梁王萧岿的第五子。

萧璟的父亲萧岿天性仁孝慈爱。作为西梁君主,颇有人君之量,身在王宫,吃穿用度非常俭约,管理百官也很有方法。百姓处境艰难时,他会为民悲戚流涕。

公元582年,隋朝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准备了丰厚的彩礼,接纳萧岿的女儿为晋王妃。晋王杨广登基后,即隋炀帝。晋王妃萧氏成了皇后,萧皇后的弟弟萧璟也就成了隋炀帝的小舅子。

萧璟生长于豪门王族之家,在西梁没有灭亡前,他的封号就是临海王,名副其实的帝胄子孙。从南梁到隋唐,那时的萧氏整个家族都很崇信佛法。

说起贵族寻道,自古有之,并非罕事。从释迦佛时代,最早度化的五十六人中,其中五十一人是豪门贵族公子。释迦佛返国说法,有五百名王公豪贵子弟随其修道。妙庄王女儿妙善公主修成了观音菩萨达摩来中国前在印度是南天竺国王的王子。发菩提心愿,以慧剑斩断尘缘,是普世所向,自然也包括贵族。在隋唐时期,贵族寻道者大有人在。

隋炀帝大业年间,萧璟经常独自诵念佛经,并依照经文所说制造了“多宝塔”,用檀香木制成。塔高三尺多,最上方是用厚木作成的“多宝像”。

几年之后的一天,萧璟的侄儿萧诠早上起来后,忽然在前院草木中看见了一个檀木塔盖,下面有一尊黄铜佛像。再细看那铜像的制作风格完全不同于中国,佛像容貌看上去很像西域人,眼睛用白银做成,眼珠明亮光洁,栩栩如生。

萧诠急忙跑去告诉叔叔。萧璟看到那尊佛像,心里又惊又喜,于是就把塔盖拿回家中。他试着将那个檀木塔盖安置到塔上,竟然非常吻合,就像特别为他的多宝塔所做的一样。

虽然塔盖与塔身木料的颜色稍有差异,但这点差异却使整座塔看起来更加美妙。萧璟把那尊黄铜佛像安放在塔中,大小尺寸竟也非常相称,如同刻意铸造的一样。这些天衣无缝的巧合,不得不令人称奇。萧璟很喜悦,认为一定是自己精诚所至,出乎意外地得到了塔盖和佛像。

更奇特的是,黄铜佛像的匣内,收藏了一百多颗舍利子。萧璟有一个女儿,出身富贵,名副其实的王族千金。萧女心志却与众不同,出身富贵,志在方外。

王府的荣华,皇亲的身份地位,这些寻常百姓难以企及之事,萧女很轻松地就舍弃了。在世俗眼中,出家似乎是万念俱灰的人对现实苦难的逃避,比如感情失意,经济困难,家庭贫寒,考场失利落魄等等。然而这些萧女都没有,她却甘愿出家为尼。

萧璟女儿曾经怀疑西域僧人所说的“舍利子之坚硬,即使用锤子都打不破”。于是她就悄悄地取出三十颗舍利,放在石头上,用斧头敲打,舍利子却不见了踪影。她以为掉落在地上,就在地上寻找,但也只找到了三四颗,其余的就在眼前消失了踪影。她惊慌失措,胆战心惊地将此事告诉萧璟。

萧璟看了看“多宝塔”塔内,发现舍利子一颗都不少。从此他每天坚持诵念一遍经卷,直到终老。

公元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萧璟得了重病,萧后及弟侄都来探望他。萧璟叫他们燃香诵经,在这样的氛围下与家人道别。然后,他只留下弟弟萧瑀,以及那个出家的女儿,叫他们继续燃香诵经。

过了一会儿,萧璟对出家的女儿说:“我要走了,普贤菩萨来迎接我了,就在东院,现在可以去迎接菩萨。”

他的女儿来到萧璟所说的地方,但是迟迟没有回来。萧璟一直卧病在床,并没有走出家门,他说:“这院子不干净,菩萨不肯来。我应当亲自前往,你们好自为之。”说着,与弟弟萧瑀等人道别,然后起身面向西方,长跪于地,双手合十,不久就去世了。

萧璟临终前留下遗命:将他的遗体单独放在车上,就以当前身上所穿的衣服入殓,且妇人不要送葬,切记不用荤腥之肉祭祀,挖个土坑埋下棺柩即可。他的家人遵照遗嘱办理了后事。

当时,大唐朝野上下,官场上的达官显贵,无不震动。朝廷赐封萧璟谥号“康公”,也称兰陵康公。萧璟心地纯粹,崇佛之心始终如一,众人无不赞叹他通达彻悟。一生寻道,从未怠倦,即使临终前礼佛之心不变,感得菩萨降凡,亲自相迎。

参考文献:

《周书》卷四十八

〔唐〕唐临:《冥报记》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