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子不宜谈佛事,让柳智宇静入红尘吧!

人生有两大境界:一、甘心做凡夫,知其凡俗而不为凡俗所累,快乐平淡;二、倾心做高人,超脱世俗之外而不被世俗所累,离境而修行。

甘心做凡夫的人,境界会更高,这是大乘的俗世回向,需要定慧真功夫;离境而修,更多是小乘境地,不为俗世添乱,不因欲望扰心。

介乎两者之间,脚踏两只船的人,最苦。介乎人性与神性之间的当代人,其实可以有很多路可以选择。

提起柳智宇本人,其实没什么可谈的。非名人,非大师,然而这位善知识“以石击水”,引发了世俗与文化的有趣现象。

他的身上有诸多让媒体感兴趣的“反差点”,僧人刚下山不久,媒体就把他推向了社会热点的舞台。把佛教再次当成话题素材,炒作乐此不疲。

第一重身份的反差感:北大数学天才拒绝名校,竟然出家当和尚!

第二重时间的反差感:出家之后,呆了12年后再次下山,重新回到社会生活。言语间透露出一些寺庙生活的乱象,引发一波热点。

第三重职业的反差感:曾经年纪轻轻上山修行的僧人,如今回到社会搞起了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名师”。

第四重世俗的反差感:前两天,标题为“还俗僧人柳智宇宣布恋情,恋爱后有了烟火气”,再次引发一波个人热点。


曾经深山古刹里的世外清净,如今红尘滚滚的热浪喧声,好不热闹!从媒体与众人的反应来看,佛教似乎成为了“有趣的笑柄”,漫天飞舞的新闻,成为世俗之人茶余饭后的上等佐料。

有人说,通过柳本人的十年出家现象可以看出,世俗之外原来也没有所谓的净土。如果净土得乐,他何以重返世俗?

有人说,佛教就是“人不人鬼不鬼”,经常爆出可笑的事情。

有人说,人就要实际一点,何必出家?很多责任需要你负担,很多事情需要你来做。

有人说,北大数学天才,他的师兄现在成为了围棋国手,他如果最早从事研究,现在也会有不错的成就,真的可惜了!这不是浪费教育资源吗?上了这么多年学一点社会责任感都没有?

凡夫论佛,众说纷纭,众口多辞。可以说,凡尘可畏。

抛开柳本人的人生选择不谈,毕竟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主权。抛开诸多花边新闻不说,也要尊重媒体人的职业本性。关键在于,这一文化现象,引发了俗世与世外这两重境地的矛盾与冲突,伤了“佛语心”。新闻现象的“反差感”,带来了文化深度思考的“打架感”:

一、世俗与世外两个世界的冲突,在家与出家的冲突。有人说出家好,有人说在家好,言语争辩互不相容;

二、个人生命选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有人认为能力强就应该做个社会人,报效社会;有人则认为作为独立人格,就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

三、宗教与人生之间,名利与解脱之间的冲突。有人认为搞钱才是最高人生哲学,其他都是虚伪;有人认为物欲横流的今天,名利纠缠不如选择更安静的生活。世俗物欲统领生命哲学,还是生命哲学统领世俗物欲,谁的高度更高,莫衷一是。

最近被炒得热热闹闹的这一事件,在佛典中亦有类似案例记载。在《楞严经》中,“阿难示堕”这样讲道: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阿难持钵乞食,就如同“和尚下山”,因为定力不够,被一个叫做摩登伽女的美女勾引,差点破了戒体,从此卷入红尘。幸好有佛的智慧加持,才得以解脱。《楞严经》是佛留下的,针对佛法末世时期种种乱象而说的经典,从破魔始,至破魔终。如今守护佛法,就要靠这部经典。

当这个世界依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间烟火气在昼与夜之间更替。古刹兰若的绵延山峦中,钟声依旧袅袅,回荡着不紧不慢的清净声。山花凋谢,众鸟飞藏,待到另一个春天到来,山花再开,不与尘同。

愿世俗的归世俗,世外的归世外。不要对中华文化中“释道”带来更多伤害。众声消退那一天,这篇文章亦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