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像中藏有什么秘密?他的狮子又有什么故事?

文殊菩萨的全称是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

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是合成词。“文殊”、“曼殊”的意思为“妙”、“优美”,“师利”、“室利”则包含着“德”、“首”以及“吉祥”的意思。

在佛教体系中,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门管理智慧,表“大智”。与专门管理行德,表“大行”的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普贤菩萨是一对。

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像,身紫金色,有时候形若童子。这个造型源自佛教传说,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讲,释迦牟尼佛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南瞻部洲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释迦牟尼佛去世之后,文殊菩萨经常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汉地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经中的五顶山,因此,这座山便成为了文殊菩萨说法道场。

此外,文殊菩萨还头戴五髻宝冠。五髻表示大日如来之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文殊菩萨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拿着宝剑,代表大智慧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胯下骑着狮子,寓意菩萨智慧威猛。

文殊菩萨的坐骑值得说道说道。狮子虽说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但是在南亚诸国中的名气却不小,不少人将其视作威武勇猛的象征。后来,狮子的形象被佛教吸收利用,教徒常以狮子比喻佛法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释迦牟尼就被教徒尊为“人中狮子”。教徒还称,佛家说法声音震动世界,叫“狮子吼”。就此而言,文殊菩萨以狮子为坐骑,也能证明其地位的非凡。

在我国文学史上,文殊菩萨的狮子也非常有名。在《西游记》中,这头狮子曾经下凡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乌鸡国“奉命出差”。事情的经过是,乌鸡国国王“肉眼凡胎”,慢待了文殊菩萨,将其浸在水里三天三夜。为了报这个仇,文殊菩萨命自己的坐骑下界,把乌鸡国国王扔在井里三年。后来唐僧师徒来到了乌鸡国,将这个国王救出。狮子也就此完成了使命,回到了文殊菩萨的身边。

第二次则是在狮驼岭“因私下凡”。狮子这次来到人间,先是和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释迦牟尼的大鹏鸟结为兄弟,然后又杀尽了狮驼国的所有百姓,把一个好好的文明之邦,变成了人间地狱。唐僧师徒来到此地之后,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孙悟空用尽了手段,也没有占到上风。最终还是有劳三位主人大驾,收服了三怪。

在这两段故事中,文殊菩萨和他的狮子形象都不太好,甚至有些可憎可怖。吴承恩这样写,私以为,还是为了故事的需要。毕竟,《西游记》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佛经,其中所描绘的佛界、道界、妖魔、鬼怪都是现实社会的艺术投影,是吴承恩为了讽刺当局、嘲笑庙堂而改造的。书中文殊菩萨的形象并不能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等同,最多只能算个“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