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因果明镜论》中的一则故事——
昔年,有某女子到寺院去,想要供养又苦于无财,身上仅有二文钱,就将钱全部捐给庙里。住持当时亲来为她忏悔祈福,后来这女子入宫成了贵人。
一次又带了数千金到庙里来舍财。住持只是叫徒弟出面为她回向而已,贵人不解,就问:“我昔日只施钱两文,您亲为忏悔。今日施数千金,为何只让徒弟为我回向?”
住持回答说:“前次施物虽然微薄,但布施的心非常虔诚,非老僧亲来忏悔,不足以回报你的恩德,今日施物虽然丰厚,但施心已不如以前那么真切,令人代为忏悔已经足矣。”
同一个人,两次布施
两文和数千金,谁的功德大
常人看来,答案显而易见
但从人生的因果来说
答案没那么简单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故事中的老僧提到了一个词:布施之心。
什么是布施心?我们真正能够有一种,放下我执的、无我的奉献心,这样才是布施心。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也提到:“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意思是:世间的一切功德福报其实都离不开自己的内心,只有净化我们的内心,断恶修善,在内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没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功德福报的大小取决于心,非财务布施多少,而是心给与了多少,因此我们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句话来自于《华严经》,不追求自己能够得到平安和欢乐,但是呢,希望天下的人啊,都告别离别痛苦。
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所有的功德和过失,都是以串习作为根本,所谓的习惯完全由自己决定,因此能在功德方面串习最为殊胜。”
串习就是习惯,坏习惯是养成的,好习惯同样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在善业方面勤作不息,使得串习力愈来愈增上坚固。一旦善业的力量足够强大,那用不着到临终,就是现在,也能肯定未来世的前途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捐两元和捐千金,谁的功德大?
我们认为不好说,要看捐赠时的心境,若均为诚心捐赠赠,则功德相等,若一人诚心捐赠,一人不诚心捐赠,不诚心者即使是捐赠千金万金也不如诚心捐赠者。
福德、功德都是修来的,而不是捐来的,从现在开始修心吧!”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就变了,素质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