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安居:闲看白云静看僧

张正春

自甘南高原回到兰州,望断天涯吃西瓜,不看琴书不喝茶。不问人间闲是非,安居空虚如来家。

午后大睡,漫游书斋几行诗书,开窗远望西北示范大学校园的天空。高楼背后的北山丘陵已经长满草树。可见近年雨水充沛所至。

白云悠悠自来去,无量虚空任西东。祈愿伏天来云雨,净化乾坤更繁荣。

欣赏弘一法师的书法,体验华严境界的殊胜法禧。

附注之一:人物简介

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一说山西)。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虚云法师生平

  虚云禅师,俗名萧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时母亲就去世,后由庶母抚养长大。父亲萧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来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24-1907)受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讲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国七年(1918),虚云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百零一。

  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15个道场,重兴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5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

从中医和佛教的角度看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

中医对人体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核心在于“悟道”与“得道”。在《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篇》集中体现了中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仔细认真地体会《黄帝内经》的真精神,“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这八个字就是生命的本质特征和人生的真谛所在。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这是《黄帝内经》的人生观的思想核心,认真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真人”的人生境界,“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句话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老,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知道”就是“得道”,关键只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与“形与神俱”,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就会“尽其天年”。

《黄帝内经》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主张简明扼要,关键是精神状态和“心态”,古人谓之“性命之正”的“道德境界”: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如此人生观就会“长命百岁”。这是没有疾病的人生和自爱自在的快乐人生。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样的人生境界很容易实现却是现代人很难做到的事情。

百岁中医邓铁涛先生和大唐医王孙思邈就是中医养生的典范。

试问:当代许多名中医养尊处优为什么不能活够一百岁?说到底是“道德境界”的问题。

鄙人在此呼吁中医界的诸同仁,决心立志向孙思邈和邓铁涛先生这样的榜样学习,为国家高质量服务一百年。

谨此呼吁国学界和中国哲学界的诸同仁互相勉励、互相监督,保证为国家健康服务一百年。这是《黄帝内经》的基本标准。

由此可见,真正的中医必须是修道之人,是得道“真人”,不会追求名利的“假人”和“伪君子”。研究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淡泊名利、返璞归真,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为国家健康服务一百年。为传承中华文明万古不朽,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生命与道德精神都是当之无愧的“无量寿佛”。至矣哉!

在此引录《妙法莲华经》的法雨甘露,应知“真人”就是“真佛”,是涅槃永生的“清净法身”。

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

佛语实不虚,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我亦为世父。

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而生骄恣心,放逸著五欲。

堕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按照《妙法莲华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诸大乘佛法经典的记载,佛陀已经授记众生可以顿悟成佛成就无量寿佛的清净圆满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