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顿悟成佛,到底悟出了什么?

20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坐在菩提树下,参悟世界的真理,经过49天,终于悟出了真谛,证得大圆满,即身成佛。人们不禁要问:释迦牟尼究竟悟出了什么真理,他为什么不将所悟出的真理直接传授给别人,以便让更多的人证得圆满,提升境界,甚至见性成佛呢?

1.顿悟与渐悟的辩证。释迦牟尼自小就喜欢思考人生、思索世界,他厌倦了锦衣玉食,看破了灯红酒绿,宁可放弃王族的荣华富贵,誓求觉悟真理。他几十天静坐在菩提树下,全身心地梳理总结以前的修行与心得,最终实现了从量变(渐悟)到质变(顿悟)的飞跃。所以,后来有人效仿佛陀也坐在菩提树下,想达到顿悟,那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2.小我与大我的圆融。释迦牟尼顿悟前,专注于自我修行参悟,顿悟后,专注于芸芸众生的教化普渡,要以自己的觉悟带动更多人觉悟,要以自己的慈悲唤醒更多人慈悲,要以自己的离苦得乐换来更多人离苦得乐,最终以小我成就大我,从小乘迈入大乘。

3.性空与本足一体。世界就是性空与本足的矛盾统一体。性空不等于虚无,空的是表象,空的是暂时,空的是过程,空的是形式……例如:现代物理学证实了宇宙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空。本足也不等于充盈,世界并不是处处充盈的,空与实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生相成。例如:物质可细分为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介子超子夸克等400多种粒子。所以,分子使得物体内部有空隙,原子使得分子内部有空隙,电子和原子核使得原子内部有空隙(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质子和中子使得原子核内部有空隙,夸克使得质子、中子内部有空隙。如果世界是虚无的,就没有人能证得圆满。

4.小与大的互变性。释迦牟尼悟得“一尘一世界”。尘埃相对于人们所处的地球来说,是非常小的,但地球相对于宇宙来说,也是非常小的。释迦牟尼看到尘埃里也包含大千世界,这样的话,小小的尘埃又大于大千世界。小大互变实际上也是一种“诸行无常”。

总之,释迦牟尼悟出的真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不是一两个人能说得明白的,不是一两天能说得透彻的,也可能不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关键在于个人去躬行磨练、不懈求索、静心体悟。

@真知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