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叮当声敲出一座千佛崖——四川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从广元利州城区出发北上4公里,嘉陵江东岸的绝壁上,有一面佛崖,全长近400米,高45米,有7000余尊佛教石刻,这就是千佛崖——四川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石窟群。

6月20日,川观新闻记者探访千佛崖,探秘古蜀道上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

响彻1500年的叮当声

刚进入千佛崖景区,导游提醒我们脚下就是金牛古蜀道。广元是入川门户,也成为佛教和造像艺术由北入川的第一站。从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晚期开凿第一洞佛龛开始,工匠斧凿的叮当声一直在千佛崖响起。蜀道艰险,往返于长安成都两地的王公贵族,官员商旅,便在此开窟造像。从嘉陵江走出金牛道咽喉,发散性传播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几大流域。

千佛崖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大部分是唐代所开凿。作为四川窟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崖整片崖面大小龛窟密如蜂巢,最密集处摞叠了十三层:其中佛像或坐或卧或立,不可胜数。石窟始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朝,止于清代,精湛的雕刻技艺,历经1500余年,从而形成一座佛崖长近400米,高45米,造像952龛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1961年,千佛崖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高志农 摄

7000余尊石佛见证石窟艺术史

在千佛崖7000余尊佛像石刻中,大云古洞是千佛崖最大的洞窟,位于整个造像区崖壁的中心位置。大云古洞窟高3.7米,宽5.6米,深9.4米,窟口上方横额有清道光十九年题“大云古洞”四字,故而俗称之。窟中央雕有一大立佛,为阿弥陀佛,佛高2.38米,立于1米多高的仰覆莲圆座上,窟室左右壁各凿四排立菩萨像,共计136尊。

以大云古洞为中心,千佛崖南段重点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神龙大佛龛等,北段龛窟有菩提瑞像窟、弥勒佛窟、卢舍那佛龛、阿弥陀佛龛、清代藏佛洞等。

高志农 摄

大佛窟是千佛崖开凿时间最早的洞窟之一。开凿于北魏晚期,大佛窟内凿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主佛立于龛内正壁,高4.1米,褒衣博带式佛装,南北两壁各胁侍一立菩萨。

藏佛洞是千佛崖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晚的洞窟,于道光二十二年开凿。佛像头戴僧帽,身披袈裟,半肩裸露,依然精美。道光十九年,四川总督觉罗宝兴途经千佛崖时,曾捐薪资修葺装饰,彩绘工程持续了两月有余。藏佛洞开凿于彩绘工程后,所以现在看到的是佛像原有的颜色。

中心坛背屏式镂空雕刻是千佛崖佛窟极具特色的佛窟雕刻手法,在全国少有。这种形式是将寺院大殿中佛像的布局直接移植到石窟中来。中间的佛坛像一根柱子,离开了壁面,立体感更强,镂空雕刻使其他的三壁的能见度更高,使得整个洞窟的采光效果更好。

“东方之笔”张大千三过千佛崖

沿着金牛道,往来的官员商贾在这里留下佛龛,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无数赞美千佛崖的诗文和墨宝。

在历史记载中,李白、杜甫陆游梁思成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与千佛崖有过渊源,其中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东方之笔”张大千曾三次途经千佛崖,无疑对他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9年,张大千先生邀黄君璧、张目寒同游剑门,在广元游历了皇泽寺和千佛崖。1940年拟赴敦煌,行至广元,观摩千佛崖之后,突闻哥哥病逝重庆,急赴重庆奔丧。1943年10月中旬他从敦煌归蜀,顺路考察千佛崖,并和友人在千佛崖前合影。

经过艰苦的敦煌修行和对千佛崖的感悟,这位近代最著名的川籍国画大师,对中国佛教艺术有了深刻的体悟,并得出“广元千佛崖在开元以前早有开凿”的结论。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从千佛崖面前经过的108国道,直接改道。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灾害治理及重点龛窟保护修复工程、北入口增量工程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使千佛崖文物有好的环境,并实施莲花洞造像保护修复项目、数字化勘察项目等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逐渐形成了一处占地20余公顷的具有川北园林风格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利州区,精美的摩崖石刻资源不只千佛崖。在嘉陵江西岸,还有另一处名气不小的摩崖石刻资源——皇泽寺。从北向南,摩崖石刻在利州区绽放,“利州特色”的石窟文化成为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