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大部分的学佛人都喜欢听假话

有好几位修学的人和我讲,师父你不要在文章当中讲到自己没有德行修持,不要总讲自己的缺点,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应该多讲一些自己功夫得力的情况,让别人觉得你是个深不可测,很有修持的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居士,喜欢亲近供养师父。


当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叹。在《灵峰宗论》中说到:“语云:‘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卖得三担假。’吾曰:‘宁使千日卖不得一担真,不愿一日卖得千担假。’”


修学之人最怕的是夹杂虚伪,以致不敢显露自己的缺点。我们本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凡夫,并且还是一个有欲望的凡夫。所谓的欲望,就是色欲,财欲,食欲,名欲,睡欲。我们既然生在欲界,怎么可能会没有这五种欲望?



当一个修学者,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当然会吸引一些人来赞叹你,因此你会得到名闻利养。但可惜,修学时贪求名利,那就是一把刀,会割断修学人的善法。《有部律》中说到:“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民国时期高僧印光在《复叶福备居士书一》中曾说到:“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而文中所引用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出自清朝金缨的《格言联壁》。原文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静坐常思自己的过失,闲谈不论说他人的是非,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要做起来,不下一番真功夫,恐怕难以达到。


因为世间不少修学人,很喜欢在人前显露自己的优点,没有的优点都要装一些出来。又怎么能够愿意做到反思自己的过错呢?过错既然都不会反思,又怎么会在人前坦露。


在《格言联璧·接物类》中说到:“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喜欢听别人的过错,不如喜欢听到对自己过失的批评;愿意矜夸自己的善处,不如欢喜赞扬别人的善处。

高僧印光在《复叶福备居士书一》中也说到:“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而一个爱自夸的人,必然不是真正有修为的人。正如,宋代胡宏《胡子知言·大学》中说到:“自高则必危,自满则必溢。”自以为高大的人,一定十分危险。自以为满足,肯定不能保持已有的成绩。


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一个人,真正愿意在你面前显示他的瑕疵和过错,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不虚伪的人。当一个人过于显露他的优点,让你看不到他一丝一毫的缺点,那你可就要小心这个人了,免得被他给骗。真正的修学人,不要总想着去找一个有修持功夫的师父。要记住,有没有修持功夫,那是师父他自己的情况与你无关。你应该找的是师父的见解,而不是修持功夫。

如果你一味地注重修持功夫而不注重见解,那往往很容易上当受骗。况且,明朝高僧蕅益在《灵峰宗论》中便说到:“语云:‘真人前说不得假。’今也假人前说不得真,悲夫!

这就是说,明朝时期很多学佛的人便已经出现,听真话没人听,假话倒是大部分的修学人都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