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四大禅林”之首寺院——营口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位于营口市区中部的新兴大街,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南地区第一名刹,是东北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与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称为东北“四大禅林”,是东北“四大禅林”之首寺院。



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占地8036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为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等。规模浩大,气势宏伟。在营口,提及“楞严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名声传至关内外。



“楞严寺”全称为“楞严禅寺”,取《楞严经》之意而得名,是营口的主要佛门寺院。据《营口县志》记载,楞严寺“嗣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规划地基鸠工突起一座梵正宫殿……。该寺工程既竣业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秋九月间开光。”



楞严禅寺共有佛殿99间,院落规整,主体建筑分布在正南正北走向的一条中轴线上。各大殿均建在花岗岩台基之上,四面回廊,墙壁磨砖对缝。山门为大屋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山门以里,即为第一进院落。东西建有钟、鼓二楼,为双层飞檐式,楼顶四角呈曲线翘起,巍峨壮观。正面为天王殿,殿脊装饰透雕游龙。这组建筑的式样,明显地体现出闽粤庙宇的独特风格。



二进院落正面是大雄宝殿,是楞严寺的主要建筑,它采用大木架硬山式,两山各有彩绘“山花”一幅,是其他庙所不多见。殿脊正中筑有火柱,凌空独立。殿脊前后浮雕镂空,玲珑剔透。这种设计,既增添了装饰意味,又节省了建筑材料,还能起到缓冲风的阻力,减轻地基压力而延长殿宇寿命的作用,称得上是一举数得。殿脊两端,雕有鸱尾。垂脊下部各有套兽五只,姿态不一,神形兼美。仰观整个大殿屋顶,象征吉祥的百兽翩翩起舞,跃跃欲飞,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三进院落正面的藏经楼,为双层大木架硬山式,前脸为卷棚抱厦式。两侧配殿结构规格与一、二进院落相同。楞严寺的佛像名目繁多,材质不一。木雕、泥塑、铜铸、瓷烧、绢绘应有尽有,全寺供奉及收藏大型佛像共42尊(幅)。楞严寺佛像雕塑艺人,聘自江浙闽粤,皆系一代名家。在继承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刻意求新,融南北流派于一炉,其造型之生动,彩绘之鲜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所有雕塑都各具特色,眉目含情,手足有致,望之栩栩如生,呼之似应似答。该寺藏经楼,共存明、清版本经卷720余部,每部10卷,每卷数10本。其中著名的有全部金刚经、全部大藏经,约占经卷总数的三分之二。



楞严寺庙会在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举行,昔日每逢庙会,寺内大开道场,寺外高搭戏台。有些偏远山区的乡老村姑也长途跋涉结伴而来,观景取乐者摩肩接踵,求签进香者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