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佛印禅师像一堆粪,而对方说他像佛,这样的反差说明什么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金山寺跟佛印禅师打坐参禅。两人坐了一会儿后,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佛印禅师看了看他,于是回答:“好庄严啊,像是一尊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而佛印禅师却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打坐的姿势怎么样?”苏东坡向来与佛印禅师交好,却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而两人已经相互习惯并以此为乐。苏东坡看了看佛印禅师后,马上答道:“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听后也很高兴,竟然笑出声来了。


苏东坡将祥师喻为牛粪,而祥师竟无以为答,反倒是大笑起来,苏东坡认为自己这次是在口头上赢了佛印禅师,心里更是高兴极了。回家后,他便把这件事当成喜事告诉他的妹妹苏小妹,说自己赢了佛印禅师。而苏小妹却没有苏东坡那样的好心情,她一脸严肃,反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于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如实叙述了一遍给苏小妹听。天资超人、才华出众、极具慧根的苏小妹听了后正色说道:“哥哥,其实你输了。佛家有言:“佛心自现”,他看你如佛,而在你的心中佛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觉得像牛粪!”苏东坡恍然大悟。

这里所谓的“佛心自现”,其实是一种心理效应的体现——投射效应。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被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新表情。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就是著名的“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正确运用这种效应。

在故事中,佛印就是利用这一点,回击了苏东坡。因为他既然觉得苏东坡是一尊金佛,说明他内心的品质投射出来的就是一尊金佛,而苏东坡内心的投射则是牛粪。

所谓投射效应,其实就是以已度人,投射效应其实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来看待别人,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误区。


投射效应主要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相同投射,即认为他人跟自己一样,从而把对方进行了同化。比如说有的人非常单纯,他们会觉得外面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善良无害的,这样的认知会让他们毫不设防。还有的人过于复杂,与人交往的时候,会觉得所有人都是城府太深,都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一概而论。第二种形式是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对方,总是认为别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样。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现象:一个年轻爸爸,在秋末冬初的早晨带着自己的儿子去赶集。他们是走水路去的,爸爸摇橹,儿子坐在船头。爸爸摇了一会儿之后,出了一身汗,觉得衣服太厚了,就脱掉了棉衣。这个爸爸不仅脱了自己的棉衣,还脱了儿子的棉衣,一边脱还一边说:“今天挺热的,不应该穿这么厚。”然后,这个爸爸又开始吐槽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又觉得热,把自己的毛衣也脱了。脱了之后,他又要脱儿子的毛衣。儿子哭着说:“爸爸,别脱了,我冷!”这个爸爸的所作所为就是愿望投射导致的,他自己感到热了,就觉得儿子也会热。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这种认知误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别人。第三种是情感投射,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别人。这种认知误区非常常见,很多人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某件事的时候会滔滔不绝地讲给朋友听,甚至强迫自己的朋友也喜欢,这就是情感的一种偏执。


做自己最好,善待对方、尊重对方更是重要。不要拿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去灌输他人,这样的话反而会失去朋友,引起他人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