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之革时,一位女士被剃了一个阴阳头,遭批斗羞辱。这位女士虽然学佛多年,但还是难以忍受这样的侮辱,气愤不已,一心求死。同为学佛之人的贾题韬递给她一纸条,女士看后,一念之间,豁然开朗。
从此以后,女士再也没有求死的念头,忍辱负重,挺过了那黑暗的岁月。纸条上写着七个字:此时正当修行时。
二
明朝弘治年间,王阳明在会试中名落孙山。很多人因为自己落第而哀叹不已,王阳明却无动于衷。朋友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便来安慰。
王阳明大笑而去,说道:人们多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三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宋国匡城被误认为是恶人阳虎,因此受困数日,形势十分危急。弟子们忧心忡忡,孔子则取出琴来,抚琴高歌,向弟子们讲解临危而不惧的圣人之勇。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
匡人听到琴声,料想被围困之人并非普通人,一番打听后,才得知了孔子被误解的真相。
孔子的匡城之围遂解。
四
在美国第16任总统大选前,林肯作为候选人进行演讲。有人指着林肯说:林肯先生,不要忘记你父亲只是一名鞋匠。
林肯回答:感谢您的提醒,我父亲已经过世了,我会永远怀念他。我就算能当总统,也无法比我父亲做鞋匠更加出色,更无法拥有我父亲那番出色的制鞋手艺。我记得你们家的鞋子也是我父亲做的,如果感觉不合适,我可以为您服务。
有官员对林肯对政敌的态度十分不满,批评林肯应当采取斗争的方式消灭政敌。
林肯问道:这难道不就是消灭敌人的方法吗?
评
侮辱、落第、被困和敌对,这些都是属于矛盾。很多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实,这是一种歪理邪说。
矛盾并非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人对于矛盾的态度才是。事物的状态也是分成不同层次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
如果在面对矛盾时,人选择了执著于矛盾本身的层次,则会心生气愤、悲伤、忧愁和斗争之意,进而成为矛盾的傀儡,局限于最低层次之中——为矛盾死去活来,因矛盾而情绪起伏,因矛盾而斗争不止。王阳明明白这个道理,从而以落第动心为耻;林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愿和政敌斗争。
如果在面对矛盾时,人选择了从矛盾这一最低层次跳出去看,则往往会发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境也会升华到更高层次,获得超脱于矛盾的自在。这正是那位女士安渡劫难的原因,也是孔子能够用琴声化解困境的原因。
自在,还是当矛盾的傀儡,低层次还是更高层次,关键在于人的一念选择。
一家之言,多有疏漏,欢迎斧正交流
往期推荐:
神奇却通俗易懂!王阳明的花竟能解薛定谔的猫,还能窥探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