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尚,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整天坐在庙里念经礼佛,不问世事,就算是比较贪婪的和尚,也只是圈土地,骗香油钱之类的,连动物都不杀,更别说杀人了,可是南北朝时期,就有一帮和尚拿起武器,攻击官府,占领地方,以杀人为乐,甚至提出了“杀人者封菩萨”的口号。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管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对佛教非常重视,但是这种重视是有区别的,对于一些影响力大的,或者跟官府关系好的佛教组织,官府就对他们重点扶植,可以经常觐见皇帝,常常获得朝廷赏赐,不仅香油钱不断,而且朝廷经常公款给他们建寺庙,还经常赠送土地,奴仆,佛像等各种礼品,这些大和尚有大量的奴仆伺候,大量的土地出租,不仅富得流油,还有各种特权。
但是绝大部分的贫苦僧侣,还有一些和尚,看不惯那些跟官府走得近的佛教组织,这些人都受到了官府跟佛教内部的打压,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需要导出化缘才有可能活命,跟叫花子没什么区别,还不被允许聚集礼佛,生活十分困难。南朝情况好一点,两极分化不算太严重,矛盾不大,北朝的底层和尚就非常非常的惨了,简直连动物都不如,这样就在北朝和尚群体之中,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底层和尚,攻击官府扶植的寺庙,烧寺庙,烧经书,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但是官府直接出兵镇压,被镇压之后,大部分的底层和尚不服气,于是开始组织起小规模的造反行动,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这可是真正的和尚造反了,不是朱元璋那种还俗从军的和尚。
公元473年开始,沙门慧隐造反,沙门就是佛教徒的意思,就是僧人,被北魏朝廷轻松镇压,公元481年,沙门法秀在北魏都城平城组织造反,参与者绝大部分是底层和尚,平民,奴隶,有少量的官僚以及世家大族成员,被北魏朝廷轻松镇压,公元490年,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在平原郡造反,带着起义军攻陷平原城,不久被镇压,公元514年,沙门刘僧绍自称净居国明法王,在幽州造反,不久也被镇压。
公元515年6月,冀州的两个和尚法庆﹑惠晖,联合渤海地区的地方豪强李归伯,发动起义,攻陷阜城,杀了阜城县令,冀州就是现在的河北冀县,渤海就是现在的河北宁津,阜城就是现在的河北衡水市阜城县。法庆册封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建立国号大乘,随后又在河北枣强地区打败前来围剿的北魏官兵,斩杀乐陵太守崔伯驎,随后又围攻渤海,攻陷乐陵郡城。
法庆的起义军绝大部分都是底层和尚跟平民,战斗力低下,于是法庆给他们洗脑,订立军规,杀一人为一住菩萨,杀十人为十住菩萨,以此类推,杀人越多,菩萨的尊号越高。然后法庆带头,娶尼姑为妻,将大量的尼姑跟战俘女子赏赐给作战勇敢的手下,为了当菩萨,娶老婆,起义军个个都嗜血好杀,悍不畏死。
然后法庆又打出“新佛出世,除去众魔”的口号,烧掉寺院,焚毁经书,和尚全部被杀死。起义连战连捷,很快就发展到5万多人,但是法庆的起义军对所有寺庙跟和尚不加区别,全部加害,而且起义军为了获得杀人数,成为高阶层的菩萨,大量残害平民,渐渐的起义军失去了民心,遭到了老百姓跟其他佛教组织的抵制。
七月,北魏朝廷派出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领十万大军,前往冀州,联合地方武装力量,镇压起义,不久法庆战死,9月14日,惠晖以及上百头领被活抓杀害,官兵屠杀起义军一万多人。李归伯躲了起来,不久也被抓捕杀害,大乘军残部被迫渡过漳水,逃往瀛洲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北河间市地区,一直坚持到517年,才被彻底镇压。
这次大规模和尚造反,波及河北大部分地区,最高兵力五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北魏朝廷的统治,起义被镇压之后,北魏朝廷加强了当地的管理,并且给与了一定的放赈抚恤,减免兵赋等政策,企图缓解社会矛盾,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几年之后,北方爆发更大规模的六镇起义,虽然六镇起义也失败了,但严重动摇了北魏中央朝廷的统治,以宇文泰和高欢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强势崛起,最终在534年北魏分裂。
所以说和尚也是人,能够达到空灵境界的,只有极少数的和尚,大部分和尚也不是完全不问世事的,逼急了和尚也是会造反的,而且跟普通人相比,和尚杀人更狠,所以一定要注意,两极分化不能太严重了,否则很容易产生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