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羡慕喇嘛僧而决定出家
十八岁那年,姚广孝(道衍出家前的本名)在苏州城看到一位大喇嘛出行,随行人员前呼后拥,十分威风。元朝将喇嘛教定为国教,如果能成为一位喇嘛,那将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因为当时的喇麻不仅有钱有地位,还可以娶妻生子,总之出家不会耽误传宗接代。姚广孝便决定出家,取法号“道衍”,争取成为一位地位尊贵的喇嘛。
但是,刚出家没多久,各地的农民起义就将元朝给推翻了,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取缔了喇嘛教的特权,其国教地位也就不存在了。
道衍图像
习权谋之术,等待机会
但道衍追求功名的心仍然很强烈。虽然已经出家为僧,但他并不安心于在寺庙中念经坐禅,而是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跟他学习阴阳术数和权谋之道,数年之后,道衍便成为了一位能掐会算的权谋家。
道衍的朋友评价他“有治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说明他在等机会一展抱负。
据《明史》记载,有一次,道衍游方到嵩山,遇见相士袁珙,袁珙评价他说:“好个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杀,是个刘秉忠之类的人物。”道衍听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大喜。因为刘秉忠也是一位亦僧亦道的权谋家,在元朝初年因辅佐元世祖忽必烈而功成名就。
大展抱负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机会终于来了。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为她举办隆重葬礼,召集全国有名望的僧人道士到皇宫,为马皇后诵经超渡。在宗泐的推荐下,道衍被请入南京。燕王朱棣在皇宫见到了道衍,当即被这个“形如病虎”的怪僧吸引住了。道衍见到这位年轻英武的燕王,也被他的气度和风采吸引,交谈之下,双方有相见恨晚之感。道衍发现了能让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那就是把这位同样野心勃勃的燕王扶上皇位。
道衍私下稍稍地对朱棣说:大王您的骨相精奇,英武冠世,如今国家初定,太子生性仁柔,希望大王您多自珍重。如若能让我随您赴燕,一定奉一顶白帽子给您戴。
朱棣当然明白这怪僧的暗示,“王”字上面加上“白”字,则是皇帝的“皇”字。朱棣为得到这样一位趣味相投的僧人面高兴。道衍从此成了朱棣身边主要的谋士。
道衍随朱棣来到北平后,被安排在大庆寿寺担任住持。但时常被燕王召去密谋,成为燕王朱棣府中的常客。据说,在朱棣起兵夺位前夕,曾和道衍做过一幅对联,朱棣的上联是:“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随口对道:“乱世民贫,王不出头谁作主。”以此表明谋反夺皇位是迫于无奈,是在为民作主,这当然是在自我安慰,在为自己的冒险行动打气。
权倾天下,青史留名
燕王朱棣夺位称帝后,道衍一直受到朱棣的重用。他白天穿着袈裟在朝堂上处理政务,晚上则回到寺庙居住。过着亦官亦僧的生活。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任命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主管全国佛教事务。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道衍为太子太师,官居一品,位在群臣之上,被人称为黑衣宰相(因为僧衣是黑色的)。他的工作主要是指导皇太子,教他如何治国安邦。
朱棣还请道衍监修重编《太祖实录》,又请他和大学士解缙主持修纂《永乐大典》。道衍虽然是一位僧人,但在明成祖一朝是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
永乐十六年(1418年),道衍逝世,朱棣十分伤心,下诏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道衍虽然权倾天下,但他并没有娶妻生子。按说当时并没有禁止僧人娶妻。道衍的一生行事,存在很多不合常规的地方,这几乎成了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