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一代高僧,俗名李叔同,既是才气超凡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文学、音乐、戏剧、诗、词、书画、篆刻成果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的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还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长亭外,古道边,等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其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
“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后来竟走上了一条大异于世俗眼光的传奇人生路。
1918年,李叔同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从此艺术家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弘一法师。
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割舍,在弘一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隔断尘缘的弘一,不再自视为艺术家,作为“写心”的书法艺术,其墨迹清静似水,恬淡自如,是期于一种宗教式“大我”的永恒之境,是造“平淡美”的极致。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弘一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挣扎在名利场上,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李叔同先生的人生传奇,在于他在各个领域的非凡成就,更在于他能从尘间包围着他的种种绚丽中澹然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