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对比感”大片,一定要靠长焦吗?真未必!

明天就是2023年了,

复盘2022,不是太坏。

但总体上来说,也不算很好。

如果对2022道一句送别,应该是:走好不送。

如果对2023许一个祈愿,应该是:不要比2022年更差,就心满意足。

人生的目标总是丰满而理想。

但现实往往艰难而充满意外。

就像这张照片:


那天路过一个马路路口。

看到远处工地上一位工人正站在脚手架干活。

利用5倍长焦。把它和远处的楼房拍下来压缩在一起。

画面看起来有点乱。

但是梳理照片,可以发现,里面楼、桥、人三者之间,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巧合点:金色。

“金色的大楼、桥体护栏上的金色,以及工人安全帽的金色。”

于是,我后期处理了一下,利用HSL处理了一下色彩,只保留画面中的黄色。

然后,用retouch把天上的电线拉掉,得到了最终想要的结果。

改完了的照片,起名为《金色》。


大楼的金色,是奢华的,我想到的,是充满诱惑的财富,但总是看得见摸不着。

桥体上的金色,是自然的,我想到的,是简单的,唾手可得的温暖,但总被很多人所忽略。

工人安全帽上的金色,是卑微的,我想到的,是现实的生活,它看似毫不起眼,但却为你遮风挡雨,给予你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一个金色,放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的,是不同的意义。

而将它们同框,就有了对比感,叙事感,故事性。


当然,抛开意义之外,照片用的拍摄手法,就是长焦拍压缩。

利用压缩感,将建筑拍得高大而密集,从而,与下面的人形成一种对比,

而这种视觉体积之间的悬殊感,就会进一步放大刚才我所说的“叙事性”。

大楼的奢华财富感,与工人被生活所困的现实感,形成了讽刺性的反差。


再往深处说,其实这种拍摄手法,是一个快速拍出好照片的“速成手段”。

因为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场景。

建筑,山体,草原,湖泊······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高”“大”“密”。

那么,拍摄的时候,如果找到“矮”“小”“疏”的元素,

照片就会形成很大的差异性。


当然,你可能简单地认为,拍出这种照片,一定要利用长焦。

但是,你看这两张照片,同样拍出了环境和主体之间的反差对比:

但却并没有用长焦。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可以分享一个简单的思路,来解释这个问题。

第一种

当主体,离你比较远,而在他的前方,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与其形成对。

这时,建议用长焦,来压缩画面。

长焦可以从零散的场景中,切割出具体的一部分,与主体形成大小对比。

此时,主体是画面的焦点,切割出的环境是对比物,是照片的次要元素。

第二种

当主体,离你比较近,而在他的远方,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与其形成对比。

这时,建议用正常焦段拍摄。

相对于长焦,正常焦段不会破坏参照物的整体性。

此时,参照物是照片的焦点,主体是环境的点缀,是照片的次要元素。

第三种

当主体位于远方,而在他和你的镜头之间,环境比较整洁,有线条感。

这时,建议用超广,来反向压缩画面。

超广可以让主体和镜头之间的线条,更具有发散性。

此时,线条和人物,都是照片的焦点,两者互相点缀,互为衬托。

以上,就是用2022的最后一拍,

进行2022年的最后一篇分享,

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