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父母期望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有助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情绪能力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化成长方面不可或缺。

幼儿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体验不同情绪,能够获得不同的情绪体验,掌握相关的情绪管理技能。

不仅能够预测在童年期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还能影响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并且会渗透到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其次,情绪是个人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伴接纳能显著预测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水平,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且更好应对挑战。

情绪能力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影响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智力、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探究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状况,是支持幼儿发展、开展适宜教育的重要依据。

一、理论基础

研究以期望效应理论、家庭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研究提供研究依据。

(一)期望效应理论

1.期望效应理论内容

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该效应源起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

相传皮格马利翁自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丽少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以至于希望她化身为人并与之成婚,在皮格马利翁的恳求下,他的真诚最终深深地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将这座雕塑赋予生命,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即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得以成现实。

后来,罗森塔尔教授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期待显著相关。

将期望效应定义为人们将对某人或某事充满憧憬、期待、热爱和关心从而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形成机制为“憧憬一期待一行动一感应一接受一外化”。

这表明,当期待者赋予被期待者美好憧憬时,期望被期待者最终能表现出期待者所期盼的结果。

为了预期结果的实现,会为之付诸行动,进行相应的实践,从而使被期待者感应到期待者对自身的期望,并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

最终外化在被期待者的行动上,出现期待者所期待的具体结果。

2.期望效应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根据期望效应理论,期待者对被期待者的期望会在心理上影响被期待者并表现在外在行动上。

在研究中,父母期望与期望效应理论作用机制相似,父母对子女的发展期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其行为。

当父母对子女产生教育期望时,为使其期望能出现最终的具体结果,父母会为之付诸行动。

幼儿则通过父母的行为、语言等感知到其期望,并从内心接受这种期望,从而影响子女的行为表现,作用在幼儿的长期发展上。

可见,幼儿会根据父母的期望而有不同的行为变现,父母期望是影响幼儿内心情感和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期望效应理论重在强调“期望”这一内在态度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因此,在探讨父母期望、亲子关系和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庭系统理论

1.家庭系统理论内容

家庭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教授提出,是关于人类情绪活动和交往行为的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以系统观为基础解释个体行为,采用的是整体性和相互依存的概念,即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影响且每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赖。

该理论将家庭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整体,在家庭系统有序运转、实现家庭整体功能的过程中,子系统之间会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

2.家庭系统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

以往已有诸多研究采用家庭系统理论探究家庭成员内部间的交互作用。

在家庭这个社会系统中,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角色,妻子、丈夫、子女等,他们的行为相互依赖,彼此影响。

在家庭系统理论看来,母亲、父亲及幼儿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内部也存在一定的互动模式,家庭系统对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中亲子互动来完成。

一方面,父母期望、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单独效应或联合效应对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幼儿的个人特征和行为特点反过来也会影响父母期望及亲子关系等。

家庭系统理论为研究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供了理论视角。

二、父母期望、亲子关系与幼儿情绪能力关系的讨论与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父母期望对亲子关系、父母期望对幼儿情绪能力、亲子关系对幼儿情绪能力的预测作用及亲子关系在父母期望和幼儿情绪能力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进行讨论。

(一)父母期望对亲子关系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父母期望总体及部分维度与亲子关系总体及部分维度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其中,父母期望总体及各维度与亲子关系的亲密性呈显著正相关,身心素质方面期望与亲子关系中的冲突性呈显著负相关。

父母期望总体、社会性方面期望与生活自理方面期望与亲子关系总体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父母期望越高,亲子亲密性及亲子关系总体越好。

由于冲突性反向计分,则身心素质方面期望越高,冲突性得分越低,冲突性越高。

研究分析发现,父母期望总体显著正向预测亲子关系总体。

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社会性方面期望、生活自理方面期望对亲子亲密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身心素质方面期望能显著预测亲子冲突性;社会性方面期望能显著预测亲子关系总体。

首先,父母在养育幼儿时,当父母对幼儿的期望转化为养育幼儿的行动时,以充满爱的方式满足了幼儿成长的需要,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安全感且对父母产生依赖。

这种信任和依赖是加强亲子关系的关键因素。

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父母以鼓励等方式表达其期望时,会进一步促进亲子亲密性,减少亲子冲突。父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其期望时会加强亲子关系。

其次,亲子关系也会影响父母期望,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会相互影响,幼儿对父母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当亲子亲密性水平较高时,父母会不自觉地提升期望水平,当亲子冲突性水平较高时,父母便会降低其期望水平。

第三,父母期望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研究发现,当身心素质期望过高时,冲突性会增加,这一般发生在亲子之间想法相互矛盾时。

父母期望应在合理的区间内,过高父母期望不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父母期望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父母期望总体及各维度与幼儿情绪能力总体及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父母期望水平越高,幼儿情绪能力越好。

研究通过一元回归发现,父母期望总体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总体。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身心素质方面期望、生活自理方面期望两个维度能显著预测情绪理解、情绪觉察;社会性方面期望、身心素质方面期望两个维度能显著预测情绪调节。

生活自理方面期望、身心素质方面期望两个维度能显著预测情绪表达;生活自理方面期望、身心素质方面期望、社会性方面期望三个维度能显著预测幼儿情绪能力总体。

研究者认为出现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与父母期望的不同维度有关,在研究中社会性方面期望是指父母对幼儿的品性行为、同伴关系及亲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期望。

当父母在社会性方面给予高期望时,无论是在行动还是言语上,会引导幼儿形成好的品性,鼓励幼儿与同伴好好相处,赞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并表达父母的期望。

在此过程中,促进了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同伴关系影响着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当父母期望合理且有效传达给幼儿时,会有效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

(三)亲子关系对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幼儿情绪能力显著正相关。由于冲突性反向计分,则得分越高,冲突越低。这说明,亲子关系水平越高,幼儿情绪能力越好。

研究通过一元回归发现,亲子关系总体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情绪能力总体。

亲子亲密性能显著预测情绪理解、情绪觉察、情绪表达;亲子亲密性、亲子冲突性两个维度能显著预测情绪调节及幼儿情绪能力总体。

于星的研究表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和亲子关系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

研究者认为,亲子关系会影响幼儿对待父母的态度。

一方面,当亲子关系、亲子亲密性较高、冲突性较低时,幼儿能对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幼儿处于欢快的家庭氛围中,有利于教养行为的达成。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提升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感,模仿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提升其情绪能力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不良的亲子关系,亲子亲密程度低,亲子冲突水平高,容易使幼儿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消极的情绪较多,且自我中心较强,不利于发展其情绪能力。

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降低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感,影响其情绪能力的发展。

(四)亲子关系在父母期望和幼儿情绪能力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亲子关系在父母期望和幼儿情绪能力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即父母期望通过亲子关系影响幼儿情绪能力。

家庭系统理论有力地解释了家庭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具有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表示在家庭系统中当某件事情会某个人产生影响时,也会影响家庭中其他成员。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会影响亲子双方的亲子关系,而父母期望通过作用于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启示我们,家庭作为微系统,通过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发展,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教养人,其期望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幼儿发展。

一方面,父母期望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

子女通过父母期望,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与爱护,有助于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另一方面,父母期望能通过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幼儿情绪能力。父母合理的期望能有效提升亲子关系,进而为幼儿情绪能力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父母的期望作为内在刺激,行为作为外在刺激能够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亲子关系具有双向性。

不仅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家长的教养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完成其进入成人期的社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