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低落怎么办?掌握3点,帮助孩子及时摆脱情绪的困扰

文|洛清枫聊育儿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如果在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的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读完感触颇深!

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伤害是巨大的,孩子情绪的流向尤为关键。如果能及时帮助情绪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那么孩子也不至于被情绪所伤。

而父母能否及时发现孩子的坏情绪,及时接纳,并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去疏导,则是最考验亲子关系的部分。

01 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捧住彼此的心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倾诉,是因为孩子曾试图向父母敞开心扉、倾诉苦恼,结果却被父母误读,并采用不当方式对待过。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女孩在距离高考仅有半年时间的时候,因抑郁休学了。

女孩说:

当我抱怨失眠时,妈妈觉得我在骗人:“小孩子失什么眠,还不是因为你玩手机玩到半夜。”

当我表示自己在寄宿学校被孤立时,爸爸摇摇手不想听:“现在的孩子就是矫情,管好自己的学习就行了,净想些有的没的。”

当我在饭桌上叹气说“好焦虑”时,爸妈全然不顾及我的感受,直接打断我:“有什么好焦虑的,现在吃不了读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

慢慢地,我便不再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心声。我想,以前父母总是误解我,指责我,不把我的情绪当回事,那么以后也休想走进我的世界!

看完女孩的经历,我感到很寒心!

孩子之所以跟父母倾诉,是因为他们想从亲近的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寻求安慰,而不是轻描淡写的敷衍,甚至口无遮拦地说教。

真正让孩子关上心门,让彼此渐行渐远的,从来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所丧失的情绪价值。

02 父母的情绪价值决定孩子的幸福指数

正如《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圆满、身体健康才感受到积极情绪的,而是由积极情绪创造了圆满与健康的生活。”

深以为然!在亲子关系中,情绪价值远超我们的想象。

父母的情绪价值越高,与孩子相处就越融洽,孩子的幸福感也就越强烈。

很多时候,当孩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就要多点耐心,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

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做起,帮助孩子更好地接纳情绪,理解情绪,疏导情绪。

第一: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为各种情绪命名

情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情,对于它的认知和感受也很模糊,以至于遇到“烦心事”时只能用哭来表达不满。

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去认识,正在发生的是什么情绪,并且命名这种情绪,越具体越好。

对于小龄的宝宝,父母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和孩子一起去体验和探讨不同的情绪种类,是难过、委屈、后悔、愤怒还是气馁?

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则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带孩子一起感受不同情绪之下,自己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引导孩子更积极地面对不同情绪。

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刻意练习,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情绪,感受情绪和自己内心的联系,从而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

第二:及时呼应孩子的情绪

分享一个案例:

孩子等不及妈妈做饭很暴躁。

妈妈很聪明,她是这样对孩子说的:

“妈妈知道你很饿,米饭马上就好了,猜猜我们今天吃什么?蘑菇,哇!虾仁,哇!都是你爱吃的。”

这位妈妈的回应,就很好地呼应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妈妈听到我的需求了。

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所以情绪也就逐渐平静下来了。

生活中,有的孩子虽然也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但依旧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这很正常,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拿自己的坏情绪怎么办。

这个时候,父母的及时呼应和耐心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呼应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就能将情绪体会得更深刻,处理情绪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看到别人伤心难过的时候,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情绪价值也就提高了。

第三: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情绪出口

有了情绪就要宣泄,否则容易憋出内伤。有的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太过激烈,容易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这时,父母就要及时引导孩子,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发泄情绪,避免误伤。

可以引导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画画、打球、游泳等,也可以和自己最心爱的玩具玩一会,甚至是大哭一场,或是在抱枕、沙包上发泄一通。

只有找到孩子最适合的方式,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处理坏情绪,早日走出阴霾。

03 写在最后

父母对孩子情绪和情感上的支持,能消散孩子生活中的大半阴霾。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有时间就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聊聊天,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去感受这个世界,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

------END------

作者:洛清枫聊育儿

一手执笔,一手带娃,专注分享育儿知识

欢迎关注我,和你一起聊聊带娃的鸡毛蒜皮

图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