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指望孩子自觉: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都做对了这3件事


2022年,高考结束了。


不出意外,很快我们就能见识到各省市学霸了。


印象中,每一年的高考学霸,无论是寒门贵子,还是高知牛娃,他们背后都会有一个共通之处:


就是本身有着强烈的学习驱动力,无需家长过多监督,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简而言之就是,这些学霸们都非常自律。


然而,大多数家庭却有一个“不自觉”的孩子。


写作业拖拖拉拉,背书磨磨蹭蹭,完全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家长要么用“买这买那”哄着孩子学,要么苦口婆心讲道理逼着孩子学,要不就一刻不得闲盯着孩子学……


这种孩子,一旦没了父母的监督和威逼利诱,很容易就放纵自我。


时间一久,孩子就习惯了懒散、拖延,渐渐积懒成笨!


坏习惯根深蒂固,再想纠正,就得花千百倍的精力,甚至难以改变。


从小培养好习惯,才是孩子将来自律优秀的关键。



听过这样一段话,出自一位学霸妈妈:


“孩子首先要养成的是机械习惯,习惯让孩子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再和孩子谈自律的重要性,孩子才听得懂。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成就感-自律-强化好习惯-更多成就感”的正向循环。


孩子感受到自律带来的获得和赞赏,会激励TA继续自律,越来越优秀


相反,如果因为长期缺乏好习惯无法获得成就感,孩子会习惯自己“落后”的局面,甚至自暴自弃。”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基本上都未发育成熟,自控力非常薄弱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日在线母婴课堂,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一切努力只为守护孩子成长

前额叶皮层(黄色)


所以,懒得思考、拖拉磨蹭、不想写作业,偷懒是孩子的天性。


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性格养成、学习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


如果父母积极培养引导孩子的习惯,就能够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养成自律,未来会轻松不少。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日在线母婴课堂,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一切努力只为守护孩子成长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是会跟随人的一生的。


认识一位中科院的心理学博士,他讲自己从小就被妈妈要求早睡早起。


晚上10点前一定要睡觉,早上8点前一定要起床,然后吃早饭。


一年365天,他都别想睡懒觉,一定会被妈妈喊起来吃早饭。


妈妈说:“早上好好吃饭,这一天才能精神饱满。”


以前,他一直觉得妈妈很烦,晚上想多读两行书,多玩一局象棋,都会被妈妈赶着去睡觉。


但后来,等他上大学,看到周围的同学昼夜颠倒、作息混乱,自己却依然能早睡早起,有条不紊地去学习和生活时,他忽然觉得妈妈无比睿智。


规律的生活,能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体魄,也能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因此,家长应该从小带着孩子,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


作息规律、按时三餐、穿戴整齐、房间打扫干净、东西用完放回原处。


同时,不要事事代劳,教孩子学会做家务,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日在线母婴课堂,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一切努力只为守护孩子成长



保持做事专注的习惯


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不是成绩,而是专注力。


良好的专注力,是记忆、思考、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孩子生活与未来最核心的条件之一。


其实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但持久的专注力,是需要父母科学引导的。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曾做过一个儿童专注力实验,分成两组:


一组父母积极参与、指导孩子玩玩具,而另一组父母只在孩子需要时,给出适当的互动。


结果是,父母积极参与的那组,孩子总是无法集中在玩具上;而父母没有过多干扰的,孩子反而专注力更强。


想要培养孩子持久专注的习惯,一定要谨记: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三心二意,是因为孩子选择太多,时间观念不明确。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刻意训练,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只去做一件事。


比如在我们家,就给孩子准备了一个计时器,这样做作业的时候,她可以明确感知时间的流失,控制完成功课的速度。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试试经典游戏:舒尔特方格。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日在线母婴课堂,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一切努力只为守护孩子成长


简单来说,孩子需要快速找到目标数字,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集中注意力。


这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注意力训练方法。


学龄期,养成预习-复习习惯


小学阶段7-12岁,更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期。


如果把学习比作造房子,那好习惯就是牢固的基础,基础好了,才能造出好房子,拥有好成绩。


所以,在上面所说的几个习惯之上,家长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养成学习上的好习惯。


比如:预习的习惯。


每一天,教孩子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第二天要上的教材内容,并把不理解的内容钩画记录下来。


预习的目的是,教会孩子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听课也会更集中精力。


并且,在预习完成后,也可以让孩子试做1到2道课本后的练习题。


会做了,说明孩子的自学能力在提高,若不会做,没关系,很正常,因为老师没讲。


比如:复习的习惯


知识不是一学就能学会的,必须有个不断总结、归纳、巩固的过程,才能把碎片的知识整理成知识框架,融会贯通,做到真正的“学会”。


可以带着孩子,每天晚上临睡前,引导孩子来回想,并且复述今天一天老师都讲了些什么。


如果遇到孩子模糊的内容,家长就需要在第二天的学习中引导孩子重读重练,加强记忆。


通过这样间隔性的2-3遍,能帮助孩子强化记忆。


这里强调一下,一定要让孩子复述!

听明白不是真的明白,说明白才是真的明白。


坚持2~3个月就会记忆力好,概括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大大增强。


除此之外,还有帮助孩子养成: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懂得预习复习

整理错题集

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这些习惯和细节,才是盯孩子学习的关键。


习惯好了,不怕孩子懒,不怕孩子不自律!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日在线母婴课堂,学习更多育儿知识,为人父母,一切努力只为守护孩子成长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