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似乎成为主流的社会,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在不断地减少,普遍家长认为孩子嬉戏玩耍就是浪费时间,都忙着给孩子安排上满满的行程,争分夺秒,让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剥夺孩子玩耍机会对孩子是有害的
专家认为,家长“剥夺孩子玩耍机会”,会让孩子深陷抑郁又充满攻击性。
从事儿童工作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表明,缺少玩耍时间甚至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延迟大脑成长。相反,给孩子休息玩耍时间,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负面情绪,促进大脑发展。
孩子缺少玩耍时光是有害的,家长又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玩耍的机会或是让孩子被动地玩耍。
几个月大的孩子在撕咬图画书的时候,妈妈却觉得他在搞破坏而阻止了孩子,其实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
1岁多的孩子正在咿咿呀呀个不停,妈妈觉得太过吵闹而又阻止了孩子,其实孩子在练习发声,想要开口说话;
5岁的孩子在草丛里抓昆虫,妈妈觉得孩子浑身脏兮兮地又阻止了孩子,其实孩子在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孩子本在主动地玩耍,玩耍源于孩子发自内心的渴望,可是家长会因为自己的顾虑为孩子选什么,而不是让他们自己选择玩什么。
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一方面想让孩子玩得开心,一方面又想着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获得奖项,好在今后帮助学业。但往往后者的想法会因为忽略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半途而废。
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是自由玩耍
什么是自由玩耍呢?就拿阅读来说,阅读也可以成为孩子玩耍的一部分。
第一,玩耍必须是愉悦享受的过程。不是说给孩子看一本笑话逗得孩子哈哈大笑,而是不管在阅读什么类型的图画书的时候都充满乐趣,融入图画书的世界中,享受其中。
第二,玩耍没有任何外在目标。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阅读时说教,让孩子获得学习阅读技巧,阅读完还要求孩子复述一遍内容,这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阅读的压力,但阅读是让孩子愉悦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就像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所说的,“图画书不是拿来学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这个理念对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十分关键。
第三,玩耍是自发自愿的,玩家自主进行选择。选择自己喜爱的绘本,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导者,而家长则只是作为辅助的角色,必要时在孩子阅读困难时,给他们一些帮助。
第四,玩耍需要玩家的积极参与。培养阅读兴趣首先需要孩子主动想要阅读,如果孩子有强烈的反抗表现,被动地坐在那里,没有积极地参与,不妨换一个时间再做阅读活动。一次又一次地被动阅读,只会破坏孩子对书本的兴趣。
第五,玩耍中包含一定想象成分。幼儿玩的许多游戏中,有一种抽象成分,一种脱离现实的元素。而孩子在阅读中,把自己代入到故事的角色中,想象自己在经历书本中的故事,这就是玩耍。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觉得阅读就是在玩耍,孩子很快就会爱上阅读。
玩耍只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研究表明,玩耍能推动孩子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推动孩子的社交发展。玩耍与更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关,甚至与更高的阅读水平和智商分数有关。
现在很多孩子学习就是为了答题考试,获得正确答案,却缺少了一种答题的思维模式,导致思维无法跳跃到更高的高度。虽然会答题很重要,但是真正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不只是寻找现成的问题答案,他们会在“玩耍”中,提出新问题,研究答案,他们的思维更丰富,更活跃,所以他们更聪明。
玩耍给孩子带来一种力量感
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恐龙,喜欢在恐龙的世界中玩耍?因为恐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力量的象征。他们享受着在自己幻想的恐龙世界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寻求刺激。
孩子在玩耍时,是扮演主导的角色,他们可以自己当家做主,成为现实世界或是想象世界中的主宰者,他们不再被父母的想法、要求所束缚,他们享受这种主宰的力量感。
孩子正是因为在游戏中,可以成为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他们通过游戏,学会如何处理感情,如何主宰着这个世界,如何变得善于社交。他们不带着学习的目的,单纯地享受玩耍的乐趣,但依旧可以学习新词汇,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学习如何灵活变通。
玩耍是培养快乐、聪明儿童的关键。玩耍真的会让孩子变聪明,父母需要意识到自由玩耍对于孩子童年成长的必要性,弄明白如何让孩子单纯地玩耍,并且要引导孩子自由玩耍,不要因为功利性的目的,阻碍了玩耍给孩子带来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