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发我儿子吹黑管的照片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保姆要精通英法双语,中西餐融会贯通,工资2万5只是打底;
花7万7只能买18k金的眼镜,直男都喜欢送粉色的玛莎拉蒂。
这些话都是“梗”吗?这些话出自“凡尔赛文学大师”@蒙淇淇77的微博。
01
凡尔赛文学的起源
凡尔赛文学是微博@小奶球老师以《凡尔赛玫瑰》为背景创造的一种“文学体系”。
这种“文学体系”经常出现与社交平台,通过反向性的描述,从而在不经意间体现出优越的生活行为。
那么什么是“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学简称“凡学”,它是假装抱怨实则炫耀的代表词。
简而言之:运用最低调的方式,晒出最高贵、奢华的优越感。
想要真正意义上理解凡尔赛文学,请牢记一下三大要素:
· 先抑后扬,明贬暗褒(不能直接炫耀,没有“凡”味儿);
· 自问自答(没有观众就创造观众,营造一种被关注的氛围);
· 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借助他人之口赞美自己,才更高级)。
基本了解知识点后,细品解读凡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关于孩子
解读:
通过小黄毛得知,孩子是北京的小学生,而且回家上楼找妈妈。
关于婚姻
解读:
和先生一起同眠时,学习葡萄酒知识并明日和先生进行法式大餐。
关于房子
解读:
凡尔赛的奥义是,当你不方便直接炫耀,不妨使用第三人称,从杭州一栋楼的家到北京的大别墅的家,借他人之口说出。
关于保姆
解读:
保姆是年轻女孩,本科,英语六级,比别人家老阿姨年轻。月薪两万五,更说明家底富裕。老盯着自己先生看,则说明老公长得好看,有魅力。
学会解读后,那么凡尔赛文学,在哪里最常见呢?
在家长圈里为了更高阶的晒娃,这些父母选择了一种更为低调的包装方式:“凡学”。
02
家长圈里的凡学比赛
其实,凡尔赛文学的“鼻祖”就是来自于家长们。
他们遍布朋友圈、家长群、平日交谈中,为了就是比比谁对孩子好。
毕竟在他们眼中,还有什么能比“娃的优秀”更值得炫耀的?
所生活在“凡尔赛文学”中的孩子,依旧令人感到熟悉,从言语中嘻细细品味,确实是“别人家孩子”的模样。
这些孩子基本不用家长们的操心,生活自理,自觉懂事,学习成绩科科满分,家里墙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状,又能轻轻松松考上名校... ...
字里行间都透入出家长们对于“凡学”真谛,这也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炫耀和夸奖。
对于孩子的炫耀和夸张,有本质上的差别,一不小心孩子就成了工具人,还不是爱的成果。
合格的父母,给与爱的教育;理智的父母,从不炫耀孩子。
03
教育无需凡尔赛文学
《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用贷款在上海买了一套大豪宅,因为这个小区拥有全上海最优秀的师生资源。
为了让孩子能顺利通过面试,顾佳做足了充分准备:
把孩子的日常习作装订工整,证明孩子天资聪颖,并用自己专业的英语,挡下老师的所有疑惑。
其实,电视剧也映射现实,很多中国家长都有教育焦虑,这背后都是不可忽略的焦虑感。
在中国家长面对这种焦虑时,往往不会带来很好的结果,他们会选择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和课余作业。
然而,家长们所做的这些会导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工作来赚钱。
从而,让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孩子也大概率会被过多的压力和学业压垮。
同时,家长越是焦虑在某种程度会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就已经计算好了付出所带来的成绩。
而这些期望一旦没有达到,家长就会大失所望,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将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摧毁。
在育人的道路上,少一些炫耀,多一份关爱;
少一些攀比,多一份陪伴;
少一些竞争,多一份鼓励,家长和孩子会收获多一份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