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一点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说起奇兰这款茶,它的身上颇有些传奇色彩。
追其出身、起源,创一代应该是闽南的白芽奇兰。
多年前,武夷岩茶还鲜为人知的时候,闽南乌龙茶的风头正盛。
只不过铁观音的风头盖过了其他的乌龙茶,在铁观音一统天下的年代,永春的佛手、平和的白芽奇兰这些品种茶们,只能在铁观音身后陪跑。
这时候,茶圈有位大佬出来了,开始力挺白芽奇兰。
他认为白芽奇兰品种的底子非常优异,作为乌龙茶从饮用角度来看非常有价值。
只是缺乏有识之士的宣传和推广,他相信有朝一日,若给白芽奇兰提供合适的生长土壤,定会在茶界大放异彩。
只可惜,白芽奇兰好似缺点运气,直到武夷岩茶声名鹊起了,它仍旧是籍籍无名。
幸而,某些业内人士知道白芽奇兰的优秀,遂把它作为希望的种子北引,落户到了武夷山。
人界与茶界都一样,优等生才有资格成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维系文化桥梁的交换生。
从这一点上来看,白芽奇兰果真是个好品种。

《2》
白芽奇兰到了武夷山后,受到了广大武夷山茶农的热烈欢迎,并得到了重视和优待。
经过时代更迭和品种变迁,白芽奇兰在武夷山开枝散叶,生成了庞大的家族体系。
现在,武夷山的奇兰品种细分成:金边奇兰、小叶奇兰、大叶奇兰,等等。
但,那些细分的品种比较少见,又由于茶农们为了省事方便,直接统一用“奇兰”命名,是以,各路奇兰,并不那样为世人所道也。
大家只能在印着奇兰字样的泡袋里,喝到那奇异的兰花香、拥有较强的记忆点的兰花香。
至于某次偶感这奇异的兰花香与从前喝到的不同,也不会去猜测是不是此奇兰非彼奇兰,猜测是在奇兰大家族里遇到了新品种。
没人知道隐在黄观音金牡丹金观音黄玫瑰黄奇等等庞大的高香小品种群体当中的奇兰,竟然还有如此细分的品类。
奇兰,遂只能在武夷茶树浩渺的三坑两涧当中,淹流。

《3》
正如当年力挺白芽奇兰的圈内大佬所言,奇兰确实是宝藏茶树。
到了武夷山,它仿佛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能力和潜质的沃土。
制作出来的岩茶奇兰,因其具备妖艳的兰花香,而获得“妖艳jian货”的绰号。
毫不夸张,但凡你拿出一泡香气十分凸显的岩茶,茶桌上就会有人盲猜是“奇兰”。
在大众的印象中,奇兰就是与“香气喷薄”、“艳香”划等号的。
茶农们普遍认为,奇兰不适合用来拼配大红袍,因为它的香气太突出了,拼进大红袍里,很容易被人认出来。
而拼配大红袍的原则是,抹去个体的性格,相互融合一起,才是至高境界。
想想也是,如果把奇兰拼进其他品种里,喝起来满口皆是奇兰香,拼出来的茶似乎不能称作大红袍。
直接叫“奇兰”也可。

《4》
正因为奇兰太香了,很多人觉得它适合入门的茶友喝。
香气特征好抓,在高香品种中也能清晰辨认出来,对岩茶小白来说,轻松就能喝懂。
同时,刚学喝岩茶的人更注重香气,在他们看来,香气好的岩茶很适合拿出来秀肌肉。
毕竟他们还没进阶到喝滋味、感受岩韵的层次,一泡茶香不香,是他们定义岩茶好不好的本能判断。
就像高级的交响乐,品味的人不多,曲高和寡,反而是广场舞台流行的口水歌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奇兰也不负所望,它的香气真的非常能打,丢到一堆的岩茶里同时开泡,肯定能在前三冲里脱颖而出。
香艳的兰香,盈动的脂粉味,还有给花香提鲜提味的奶香,一口茶汤真的就像华丽的香水在口中炸裂。
所有的味蕾高地都被奇兰的香气占领,会让人短暂的失去喝其他香气的能力,大脑的味觉皮层里都是奇兰的身影。
好比巨大声响过后,我们的耳朵与外界会产生一小会的断联,又好比刺眼的白光过后,我们眼睛会短暂罢工,闭上眼睛会看到白光的黑影。
这样的官感反应,应该是相同原理吧。
高香、巨响、耀光,皆因为带给人的感受过于极致了。

《5》
在高香的岩茶圈层里,奇兰绝对是拥有话语权的一位。
它对爱喝香气的茶友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如果去统计一番,肯定有不少茶友是因为奇兰而踏入岩茶这道门。
不过这也给了茶商机会,他们以奇兰香做诱饵设置陷阱,把普通的奇兰卖出天价。
曾听过一个故事,早些年,大众对奇兰知之甚浅,有个茶庄老板上架一款据说是马头岩的奇兰,一斤售价五位数。
竟然还有人买。
足见奇兰的香气,真真是,诱人之极。
大家若是遇见了,不妨一试。
兴许,从此就对“烟味熏喉”的岩茶,改观了,爱上了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