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一看你家孩子的言行举止,就知道长大后有出息,能成“大器”。
可能,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当听到旁人夸自家孩子时,心中虽有窃喜,但理智上还是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不会那么当真。
不过话说回来,孩子小时候的一言一行,其实反映了他的内在状态,就像民间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说的那样,透过孩子儿时的性格秉性、言行表达,就能够看出他一生的状况。
但我想,虽然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但可能很多家长都跟我一样半信半疑,难道说,真的能从孩子儿时的状况,看出他的未来人生吗?
01.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能有出息、成大器,所以在孩子小时候,就会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的各种潜能。
那么问题来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到底准不准确呢?
首先,从孩子的成长发育来看,3岁是孩子各种潜能的萌芽期,也是培养独立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
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如果把一个孩子在17岁时测到的智商设定为100%,那么其中50%都发生在3岁以前。
由此可见,在3岁左右的时间段内,对于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和促进,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从心理学研究来看,3—7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期,被称之为“潮湿的水泥期”,指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之强,就像还未凝固的水泥一般。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会在这一时期形成。
不仅如此,英国伦敦卡斯比教授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研究,他为了验证3岁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大影响和作用,就对当地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一项长期的跟踪研究。
在追踪研究期间,他将1000名孩子分为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这5种类型。
后来,当这些孩子长到26岁的时候,卡斯比教授跟他们再次进行了面谈,也对孩子的周围人群进行了调查走访。
结果发现:这1000名孩子在3岁左右的言行,准确的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
卡斯比对此也得出结论:
一个人在3岁左右所经历和接触的事情和环境,会像海绵一样全面吸收,这就意味着3岁的年纪,是孩子性格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看见什么样的人,接触怎样的环境,就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并且会伴随一生。
因此,从这一系列的研究试验来看,我们民间关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并非是毫无依据,其背后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02.问题来了,怎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大器”呢?
既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并非是空穴来风,可能很多家长都会比较关心,怎样的孩子,在未来会成大器,有出息呢?
其实,正如刚才给大家所说的那样,孩子的语言,往往反映的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在状态,而一般爱把3句话当作口头禅的孩子,往往在很多事情上,更具有优势,也预示着他们成大器、有出息的概率更高。
那么到底是哪三句话呢?接下来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句话:“我想自己做”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很多家长都听到过这句话,但现实问题是,当孩子有这样的要求的时候,你会不会满足呢?
不得不说,太多家长都习惯于事无巨细的帮助孩子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决定,成为孩子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帮手”。
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上什么兴趣班,该怎么安排学习等等,很多孩子都要被迫接受家长的安排。
但在这种养育方式之下,孩子就会慢慢丧失主动去探索和体验生活、世界的机会,也就无法更快的获得独立自理能力,以及获取、积攒更多的生活经验,到最后就会变得人云亦云,从而慢慢“泯然众人”。
所以说,如果家里有一个事事喜欢都跟父母说“想要自己做”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机会去挑战,因为这类孩子往往具备着自主思考和决断问题的能力,在很多事情更习惯于去挑战自己,长大后也会更有出息。
第二句话:“我长大了,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有人说,小时候树立什么样的志向,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往往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成就。
对此,深以为然。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可能很多家长现在都在“榜样教育”上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和忽视,但不得不说的是,一个从小建立信念感,有远大目标,以及有榜样在鞭策他成长的孩子,往往在长大后,会更有成就。
这是因为,孩子在儿时就被一种“榜样的力量”所震撼,这种力量会在孩子的心底扎根发芽,最终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第三句话:“现在我在忙,请不要打扰我”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不断的辛劳和努力,而那些最终能到达顶端的人,一定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和专注。
而如果自家孩子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就说明孩子本身是一个极度自律和做事专注的人,而这种能力,会让这类孩子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抵御外界的影响和干扰。
他们不管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有着明确的规划和方向感,不但能让父母省心很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度越高,则获得成就的概率也就越高。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家长都会陷入到一些“误区”当中。
比如说,要让孩子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家里、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为孩子的学习让步。
但实话实说,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光有好成绩,很难在社会中更好的立足。
再比如说,很多家长会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认为这是以后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但是,比起八面玲珑的人情世故,有些孩子更能在孤独和专注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说,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可能真的没有绝对化的正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辅助他们,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