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羡煞了多少人?若不是为了生计,四五十岁就要回乡了。
好不容易熬到退休,终于变成了自由人,回乡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
现实告诉我们,别急着回乡,先学一学融入农村的规则,做好充分的准备。
哪怕你是农村出生的人,在城里混了几十年,也会有心智上的改变,回农村就得重新开始。
斗转星移,老家不再是你印象中的样子,就如鲁迅在《故乡》里写的:“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以下“三种忌讳”,悟透了,有备无患。

01
第一,忌讳“姿态太高”,需要做个普通人。
人有等级吗?谁都会回答:“没有。”
既然没有等级,为什么有人趾高气扬,对穷苦人百般嫌弃。
就是在酒席上,也要论资排辈,位置坐得不对,还有人不高兴,认为自己被冷落了。
敬酒的时候,也总是先向有钱有势的人。
作为退休老人,在职场上,经历了很多应酬。多半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服务于人,自己在低位;五十岁的时候,自己接受别人的服务,在高位。并且年纪偏大的人,在职场也更受尊重。
到了农村,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谁,都是农人,多半是按照“长幼顺序”来安排宴席,称呼也是某大爷,某阿姨,而不是某局长,某主任。
再大的年纪,你也是村民一个,要服从村集体,也没有什么特殊化。
《增广贤文》中说:“富贵不压于乡党,宰相回来拜县丞。”
你以为自己衣锦还乡,到任何地方都被人尊重,其实不是这样的,是你回到乡里,麻烦村里人接纳,要主动去拜访村里的管事的人,还有一些长辈。
把姿态压得很低,就像童年一样,对谁都毕恭毕敬。这才是对的。
你到乡里去做霸王,肯定是行不通的;你居高临下,肯定会被人讨厌。
北宋的王安石,不做宰相之后,在江宁隐居,丝毫不提自己的功劳和工作。和村里的张公同行,还笑着说:“你是张公,我是相公,都一样。”
回到原点,不仅仅是回到人生的出发点,还是心态降低到进入职场,变富之前。

02
第二,忌讳“张口就来”,需要做个甜嘴人。
鲁迅在《故乡》里,写了一个叫杨二嫂的女人,张口就说:“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接着,杨二嫂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鲁迅听了这些话,真是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从沟通来看,随口就来,肯定会得罪人,起码会让人很不舒服。
农村的人情世故也多,谁家有事,都聚在一起,扯一扯的机会,比比皆是。
人老了,要积口德。这是起码是素质。不要以为自己到了农村,就可以变得婆婆妈妈。
农村有一种鸟,叫乌鸦,张口就“呱呱呱”。
乌鸦常常被人驱赶,活得很不愉快。
有一天,乌鸦主动搬家,说:“这里的人,不欢迎我。”
一旁的鸽子说:“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到哪里都一样。”
做人,千万不能做乌鸦。首当其冲的,就是避免“乌鸦嘴”。
不是人家迷信,而是人们习惯顺着别人的言语去思考,坏话冒出来,就认为是坏事来了。
农村有句土话:“好的不灵,坏的都灵。”
退休老人回到村里,要降低姿态,但是不要降低素质。还得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
对于穷苦的人,也许你不想施舍,但是你可以多鼓励。尤其是对人家的孩子,鼓励之中,就是把两家人的关系搞好了。
左邻右舍,难免会有矛盾。有什么事情,当面说,别背后乱说。农村的闲话,虽然不是大问题,但是言语的种类更多,传播更快。
多美言几句,和谁都关系不错,人才有容身之处,人与人才能互相关照。

03
第三,忌讳“大量投资”,需要做个简朴人。
古话说:“赚钱如银针挑土,败家如开闸泄流。”
别以为有退休金,到了农村,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开销大了,是撑不住的。
很多老人,回到村里,就大搞建设,修建新房子,投资农场,还开垦荒地等。以为自己还能大器晚成,或者给子孙留下一片天地。
事实上,很多人外出谋业之后,田地都已经让出来了。要在农村投资,什么都得花钱。比方说,租地;请人开荒等。
你对农村的发展不太了解,就大量投资,有可能功亏一篑。钱收不回来,养老就困难了。
在农村置业,不比城里买房和租门面,可以转让出去。也许你一次投资,但是不成功,土地还是会荒废,也难以有人接手。
根据自己的情况,到农村住一段时间,再考虑是否投资。投资多少,也得有限度。谨慎一些,日子简朴,才能细水长流。

04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孕育了我们,也可以容纳我们。
可是回村的事情,要多番谋划,避免到了农村,格格不入。
退休生活,要怡然自得,但更多是偏向于精神状态,而不是生活本身。
同样一片土地上,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有人叹息......
只要你生活简朴,待人亲和,为人高尚,到哪都是好日子。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