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2023年06月19日20:44:03 育儿 1463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食育 | 养育 | 微课 | 好物


最近我看到一位妈妈的烦恼

孩子一岁半只吃软饭

食物硬一点就吐或者不咽下去

熟悉我们的家长应该知道

这个宝宝一定是吞咽-咀嚼过渡

出问题了

我们经常说从细到粗过渡

食物不要太软

但妈妈多数时候都是不解地说

已经不软了啊,感觉很硬孩子还是不嚼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点儿

关于辅食“软”和“硬”的问题

▽▽▽


什么是咀嚼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咀嚼到底是如何进行的。


口腔通过咀嚼运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

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等,它们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这时,上牙列与下牙列相互接触,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粹食物。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口腔中的牙齿可分为三类:前边扁平像铲状的叫切牙(俗称门牙),上下共有8个,切牙的功能是咬断食物。紧挨着切牙像矛状的叫尖牙(俗称犬牙或虎牙),上下共有4个,尖牙主要的功能是撕咬富有纤维的食物。再后面的牙像不规则的四方形,表面有几个牙尖窝沟像磨盘一样叫磨牙(俗称臼齿),磨牙的功能是研磨食物,将食物磨碎。

把大块食物处理成能够咽下的食物糜团就是通过这三种不同功能的牙齿共同作用。


同时舌头也会参与咀嚼,将食物从一测搬运到另一侧并运送至齿间以便进一步研磨。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除此之外,咀嚼还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食物被研磨碎混合了唾液成为食物糜团,这时舌尖上抬,舌根向后移动,将食物向口咽部推动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在唾液的润滑作用下,食物更容易往下走,最终食物被咽下。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在了解了咀嚼的过程以及参与的肌肉群、牙齿、舌头等部分在其中的分工后,我们首先明确咀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它和人类生下来就会的“吸吮”是完全不同的一种进食方式。

“吸吮”是指面颊、唇周肌肉收缩,造成口腔负真空,吸入饮料或流食。牙齿并不参与吸吮的过程。

吸吮是宝宝生下来就会的无条件反射,所以添加辅食的过程,是父母教会人类幼崽把进食方式从吸吮转换为咀嚼的过程。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正是因为人类进食方式有这样的变化,辅食添加才会建议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一种到多种过渡,让小宝宝有学习、练习,慢慢适应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进食方式的变化

那么这和食物的软硬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宝宝进食方式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从吸吮,到吞咽为主,再到咀嚼。

吸吮——液体

吞咽——流质、半流质食物

咀嚼——半流质食物、固体食物


从吸吮过渡到吞咽基本上都是非常顺畅的,容易出问题的阶段是从吞咽过渡到咀嚼。

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经验,家长很难准确判断出食物性状变化的时机。

现在随着育儿知识的普及,宝宝在4~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第一口辅食建议选择富含铁的食物,例如高铁米粉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可以说大多数家长都是从米粉开始。

宝宝从吸吮奶液到吞咽米糊、蔬菜泥这个过程也会比较顺利。

也就是从吸吮——吞咽过渡难度不大。

宝宝很快会掌握吞咽食物的技巧,并熟练运用。


吸吮是液体进入口中后直接咽下,牙齿完全不参与,嘴巴也不需要张大上下咬合。

吞咽比吸吮更进一步,因为泥糊状食物更加粘稠了,不如液体那么顺滑,需要在口腔里混合唾液搅拌后再咽下。

也就是牙齿咀嚼食物、研磨食物这种机械性加工被料理机、料理棒代替了,宝宝只需要完成最后两个步骤即可:


食物被研磨碎混合了唾液成为食物糜团,这时舌尖上抬,舌根向后移动,将食物向口咽部推动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在唾液的润滑作用下,食物更容易往下走,最终食物被咽下。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如果家长没有专业的指导或者丰富的经验,就无法判断宝宝什么时候已经熟练掌握吞咽的技巧,应该进行下一步——咀嚼的练习了。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多数家长和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不了解这种进食方式的变化,认为孩子能吃进去咽下就是合适的,长期给宝宝提供流质、半流质食物,加上其他一些食物味道、作息安排、食物搭配与制作等因素共同影响,想要进行下一阶段吞咽-咀嚼的过渡难度非常大。


辅食的“软”和“硬”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辅食的“软”和“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严格指软的食物或者硬的食物,而是咀嚼的程度如何。


在多数家长的理解中,软的食物是这样的: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这样的: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特别是各类发糕、软饼,是重灾区。不少妈妈向我们反馈,做的虾饼、蒸糕明明非常松软,蓬松可口,可是孩子就是吃吃吐吐,总咽不下去。


而家长眼中的硬,是这样: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这样也是硬: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所以在我们指出宝宝存在吞咽多咀嚼少,习惯吃软烂的食物时,有的家长会反驳说孩子可以吃硬的,黄瓜啃得特别开心,米饭也能吃,怎么能算做饭做的软烂了?


所以我们经常反复提到的辅食的“软”和“硬”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食物入口后,牙齿(牙龈)、咀嚼肌、舌头,包括嘴唇共同配合参与的程度来判断。参与程度少,牙齿(牙龈)、咀嚼肌配合对食物进行的机械加工少,就属于偏“软烂”的食物,牙齿、咀嚼肌配合对食物进行的机械加工程度高,就属于“硬”的食物。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上面的几种食物,米粉糊自不必说,肯定是软烂的食物,蒸糕松软不需要太多的咀嚼,也是软的食物,那么米饭拌蛋羹呢?米饭总是需要嚼一嚼才能咽下去的。如果只有米饭,那么确实是需要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但因为拌入了蛋羹,充满大量水分的蛋羹将米粒包裹,虽然不像料理棒直接搅打那么细滑,但也是以一个表面顺滑的食物团的形式入口,于是宝宝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样的食物不需要咀嚼,可以直接吞咽。


有的妈妈会问黄瓜难道不硬吗?

黄瓜和梨、苹果属于一类,水分大、质地脆、食物密度小,不理解的话想一想花生米作为对比就明白了。

水分大意味着不需要过多的唾液就容易让食物表面顺滑,质地脆更容易咬断,食物密度小就是松软。所以黄瓜看起来好像是硬的,但实际上宝宝只需要咬下合适的一小块,略微嚼几下就能吞咽了。而黄瓜爽脆的口感,清爽的味道,以及充足的水分会让宝宝吃得时候感觉非常愉快,这种愉悦感会促使他不断尝试去吃。


再比如开篇提到的那位妈妈,提供了日常给宝宝制作的辅食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现在再来看这些辅食,无一不是汤汁包裹,即使米饭也用了排骨汤做成了汤泡饭面条更不必说。有的家长会说有一餐有排骨玉米啊,也能锻炼宝宝的咀嚼了。这位宝宝肯定是吃不了排骨和玉米的,因为这样的排骨,需要更高的唇齿舌配合技巧,要首先用牙齿把肉从排骨上撕下来,撕掉后肉丝是粗糙的,有韧性的,而习惯吞咽的宝宝往往口腔肌肉力量不够,处理食物的技巧还不熟练,宝宝很可能是咬一咬就吐出来而不会咽下去。而这一餐还有用排骨汤泡的米饭,和费劲儿啃排骨还吃不下去相比,又香又滑的汤泡饭显然更容易吃饱。


总而言之,辅食的“软”和“硬”是相对的,并没有一个固定且统一的标准,而何时该让宝宝的辅食“升级”,又因为每个宝宝生长发育的个性化而千差万别。再加上辅食并不是一道菜、一种主食就能满足,而是一餐的搭配,以及家长喂养的细节对孩子学习和练习咀嚼的影响,有的家长希望通过一顿饭、几顿饭或者获取一些食谱,改变食物的做法就能让孩子得到明显的改善,是不现实的。

辅食太软吞,硬了吐,宝宝到底要吃啥 - 天天要闻

当然,给宝宝提供适合的辅食,能让宝宝吞咽-咀嚼过渡得更加顺利,但这也需要家长付出更多耐心,以及长期细致的观察,熟悉宝宝才能准确判断辅食变化的时机。


希望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对各位家长有所启发。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听见河西的千年心跳——《燕云十六声》原声乐辑 - 天天要闻

听见河西的千年心跳——《燕云十六声》原声乐辑

黄沙漫卷的玉门关外,驼铃与羌笛穿越千年时空,在《燕云十六声》的河西篇章中交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江湖长歌。这片连接西域与中原的苍茫土地,正以声音为经纬,编织着比刀光剑影更深刻的江湖叙事——河西原声乐辑已于网易云音乐全线上线,邀你以耳为舟,共赴一场穿透时空的音律奇旅
这3个地方越舍得,越有福气 (精辟) - 天天要闻

这3个地方越舍得,越有福气 (精辟)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园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却不经意间播下了荆棘的种子。生活的模样,归根结底,不过是“选择”二字的映照。你的时间倾注于何处,你的成就便绽放在哪里。以下这三个地方,若能学会舍得,有舍方有得,花费的时间,才算真正赋予了意义!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 天天要闻

金庸为何让黄蓉战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轻时犯了何等罪过

如果要让你选出最喜欢的金庸小说是哪一部,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尽管《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这些金庸后期的作品更为成熟,但在多数金迷心中,最经典的一部应该是《射雕英雄传》,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可以说金庸是借这部作品在武侠小说界站稳了脚跟,而这部作品的成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