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4-12岁的孩子,怕黑的比率达到73.3%。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怕黑的比率下降到48.8%。
为何怕黑的孩子会集中在4-12岁的阶段呢?理由是孩子对世界有了初步认知,想象力丰富。但毕竟是半懵懂的年纪,容易将内心不安与黑暗联系起来。
孩子内心真正的恐惧,主要来自5个方面
除了怕黑以外,孩子的真正的恐惧心理,还可能来自以下5个方面:
① 害怕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
4-6岁的孩子,会把周围一切事物当成有生命或有意识的存在。他们会把玩具甚至凭空捏造的形象当成自己的伙伴,并与之真实互动。
事实上很多故事、绘本、动画片包括我们自己,都是这么引导孩子的。这本是为了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与想象力,而为他们编织的童话。
但童话也有反面素材,在孩子丰富想象力加持下,他甚至可能害怕自己创造出来的“朋友”。比如灯光下倒影晃动、风吹过拂起窗帘……孩子都会认为那些是“怪物”!
② 来自家长的“恐吓”教育
很多家长教育调皮、不听话或犯错的孩子,常规的说辞起不到震慑作用,便会厉声“恐吓”。“你再不听话,让坏蛋把你抓走”、“还不回家,小心狼外婆把你叼了去”……
除了恐吓,有的家长还会将孩子关小黑屋以示处罚。这样的方式虽暂时起作用,但长久来说会加深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孩子会更害怕独处!
③ 受电视、视频或图书等不良内容影响
有一次,我给孩子打开电视,便到厨房忙了起来。不一会儿孩子跑进厨房,一把抱住我大腿。疑惑出来一看,电视上明明是幼儿动画节目,却偏偏有打僵尸的画面情节,难怪孩子害怕!
信息时代,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几率越来越高,几乎难免会接触一些含残暴、血腥等内容。有些内容看似正常,却配以阴森、诡异的背景或音效等,孩子看后也会不适应,甚至睡觉都做噩梦。
④ 受现实生活情节或事件的影响
很多时候,孩子对的“鬼怪”的恐惧,源于现实的生活情节或事件。比如莞妈小时候有一次听小伙伴讲起蛇钻被窝的故事。自此便有了无数个害怕到失眠的夜晚,至今见到蛇形动物都不寒而栗!
又比如,家中突有亲人去世,或大人在谈论某些儿童不宜的恐怖案件或情节时,被孩子听了去。孩子突如其来地直面死亡,会感到害怕又无助!
⑤ 孩子只为寻求家长的关注
很多孩子其实并没那么怕黑怕鬼,只是缺乏安全感。这类孩子偶尔尝试过或见过别人谈论怕黑怕鬼时,会吸引来更多的目光,于是屡试不爽。
其实这类孩子最是让人心疼,他无意撒谎,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爸爸妈妈的关注,想让父母多陪陪自己而已。
孩子怕黑怕鬼,建议家长从6个方面引导
你可曾想过,孩子那小小身躯里装了多少担心和害怕?想要帮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莞妈建议大家可以从6个方面来引导:
◆认同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叫"翁格玛丽"效应,即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做得很好……从而使孩子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和增强信心!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首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接纳他的恐惧情绪。或许你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怕黑怕鬼的经历,让他知道这很正常,不必有心理负担。
◆引导孩子说出恐惧,具体化其口中的“鬼怪”
莞妈见过好些有着“不同寻常”恐惧对象的孩子。他们有的怕自己影子,有的怕黑人,有的怕下水道,还有的怕自己拉的粑粑……但这些孩子在认清和了解自己害怕的对象后,无一例外地“自愈”了!
其实在孩子眼中,他们害怕的对象很抽象,超出了知识和理解范围,所以才会害怕。如果我们把他害怕的“鬼怪”形象具体化,并描述清楚,就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拥抱孩子、多陪陪孩子
你害怕的时候,最需要什么?当然是希望有人能和自己站在一起,并及时送上温暖和抚慰!所以当孩子害怕时,不妨抱抱他,告诉他“没关系,我会陪着你,没什么能伤害你。” 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慰藉,赶走一切坏情绪!
◆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没想好怎么消除孩子的害怕情绪之前,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转移注意力。可以带他一起做游戏或玩玩具,出去在阳光下走一走,讲一些温馨有趣的故事等。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在轻松的环境下,情绪也会得到释放。
◆让孩子远离不良信息的引导
对于孩子所能接触到的电视、电影、视频、图书绘本等内容,家长要严格把好关,远离有血腥暴力、妖魔鬼怪以及恐怖类的内容或节目。当然更不能给孩子讲恐怖故事,以免吓到孩子。
◆带孩子玩探险游戏
研究发现,冒险游戏可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潜在的危险。过度保护,反而让孩子不敢尝试,遇到特殊情况也无法应对困难和危险。生活中,尽量不要对孩子说“小心点”,而是多问问“你觉得安全吗?”
结语
或许,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妖魔鬼怪”期。孩子害怕时,我们最重要的是调动其思维和判断力,培养和增加他的勇气。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如何调适,学会保护自己,并克服对黑暗和鬼怪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