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2022年10月07日12:27:10 育儿 1281

假期带娃出远门的路上,除了身心放松,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一个我和娃们都超爱的纪录片:《像乌鸦一样思考》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每集只有10分钟左右,坐车、等餐、排队,很多无聊的“小空档”都可以打开手机看上一集。

其中传达的思维方式,对小朋友有启迪,也对我如何引导孩子去进一步思考有所启发——不要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试一试,和我们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碰撞出什么思维火花。

往往在我们看过一集之后,孩子们很快就能“活学活用”,关掉屏幕也能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不会觉得无聊了,因为周围环境里有了太多太多值得观察和思考的问题了。

  • 豆瓣评分:9.3

  • 集数:20

  • 单集片长:10分钟

记得小学课本里就有《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包括伊索寓言里面也有这个故事。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没想到这真的是乌鸦的智商。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为了吃到水面上的食物,

乌鸦注意到了旁边的小石头,

用嘴把它们丢到水里,以抬高水位

《像乌鸦一样思考》是日本NHK教育频道专门为孩子制作的科普节目。该节目荣获第55届日本科学技术映像奖研究开发优秀奖和2014年国际艾美奖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部纪录片希望引导孩子像乌鸦一样,学会独立观察、思考、推理,然后去解决问题。

我和孩子们看完之后的感受是:

  • 轻松有趣涨知识;

  • 如果我们是牛顿,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苹果被我们忽略了;

  • 很多小实验在家里也很方便操作,有条件的话,动手玩一玩,孩子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看似轻松随意,但是又设计严谨,始终贯穿科学思考的四个步骤:观察 - 假设 - 实验 - 研究 。

每一集分成三个板块,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具体看一看吧。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这个环节在20集里面一共呈现了20个不同的现象,都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容易忽略掉的一些细节问题,简单又有趣。

比如,我们都知道:火车行驶时会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但很少会有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是不是所有的列车都会有这种声音?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观察:

仔细观察两处轨道的区别,会发现:轨道上没有缝隙的,列车经过时不会发生“哐当”声;相反,轨道有缝隙的,列车经过时就会发出“哐当”声。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假设:

车轮一经过缝隙,就会发出声音。

实验+研究:

本以为只是观察就结束了,结果,为了验证这个假设,还追加了模拟实验:把家里的两张桌子之间留出一道缝隙,用金属圆柱模拟车轮试试吧。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进过缝隙时,发出“哐当”声

结果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现在,火车发出“哐当”声的这个谜题成功破解了。

看完这集不久,我们去雪山坐缆车🚠时,酒酒突然问道: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缆车总是会这样抖抖抖抖几下?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情况是不是有些相似呢?我对酒酒说,你抬头仔细看看缆车在抖动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呢?

再比如,小陆龟长大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体型变大很多。它坚硬的龟甲是如何长大的呢?是龟甲整体变大了,还是在外侧一层层长出了新的龟甲呢?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左边:整体变大;右边:外侧长出新的一层层龟甲

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呢?

观察:

通过对陆龟和小时候的陆龟照片对比,发现:

  • 外侧都是11片鳞片,没有增加;

  • 中间都是13片鳞片,也没有增加。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假设:

那就是第一种情况——龟壳整体变大了。

实验+研究:

同样,观察只是一部分,为了验证假设(观察结果),还需要继续寻找证据。

把幼年陆龟的照片放大到现在陆龟的大小一样,这下就有了新的发现。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黑色纹路的宽窄不同

原来,陆龟的龟壳是这样变大的:⬇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中间白色的部分大小不变,只是黑色纹路在变宽

不但是小朋友,我们大人也在不断被科普。这个部分还有很多新奇有趣的“隐藏在生活中的秘密”。

有一天晚上,酒酒选了《超级乌龟》这本绘本,酒酒突然指着画面上的乌龟🐢说,这是一只小乌龟,你看它的背上只有几圈纹路: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 莫比乌斯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尽头的圆环,打破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 ⬇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纸条旋转一次后粘在一起,就得到莫比乌斯环

沿中间剪开,得到一个大圆环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纸条旋转两次后粘合在一起,

沿中间剪开,得到两个交叉在一起的圆环

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像是变魔术一样!

我带孩子们也做了做莫比乌斯环(Mobius band),在上面画了一直蚂蚁🐜,让孩子们试试在纸上画出蚂蚁的沿着环走的路线。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妞妞说太神奇了,蚂蚁一直走,可以走到纸的两个面上去!没有上面和下面了。

我们也自己试了试剪开莫比乌斯环: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酒酒说,啊变成了手铐。马上想要玩“警察与小偷”😂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妞妞说,如果我们再剪一次,看看会变成什么样?那就动手试试看吧!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每一次和孩子们“玩起来”,都会碰撞出思维火花,孩子们果然是在玩耍中“固件升级”的呀!

在生活中,很多艺术品、雕塑、建筑物的灵感也是来源于莫比乌斯环,以后再看到便不会觉得陌生了,我猜大概会更懂欣赏它们的美吧!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迪拜世博会卢森堡馆

🔘 “画地为牢”的蚂蚁:⬇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一条线或一个圈都能挡住蚂蚁的去路

很多网友说,是因为“蚂蚁害怕马克笔的气味”,真的是这样吗❓

好奇宝宝上线啦~酒酒用粉笔在篮球场上画了一个圆圈,竟然也把蚂蚁圈起来了!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让孩子的动手实验中探寻答案。这比我们单方面地机械性输入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

🔘漂浮在水上的硬币和木块:⬇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硬币会一直回到中间位置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木块会一直往边缘位置靠近

视频中就这些问题,有的给到了简单的解释,有的留有悬念。孩子会问,为什么呢?

我会告诉他们,我也不知道。下次我们玩水的时候,自己试试看好不好,说不定我们能找到答案。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比大人直接告诉他们一个充满不能理解的力学概念的解释要好得多。

这点我太有体会了!有时候队友会用很多大词去给孩子解释,什么表面张力化学结构……孩子听得云里雾里,连原本的问题也忘记了。离孩子的理解太远的解释,根本不能让他们受益啊!

把问题留给孩子吧,提示他们,可以自己去观察和试验,自己去想一想。探寻答案的过程将会充满收获。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这个部分是妞妞和小酒的最爱,每次都笑到飚出眼泪花儿。哪怕还没有具体的情节出现,只要一看到这三个“养乐多”——主人公德德尼翁,就莫名其妙地戳中他们的笑点。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这是本片的动画环节。画风呆萌可爱,简单有趣,没有配音,只有背景音乐,还是很考验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

三个小人虽然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但是思想却很独立:看到一个现象,就会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假设过程,有些无厘头,又有些搞笑。

比如:德德尼翁发现了一个短了两条腿的椅子,这该怎么使用呢?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可以垫上砖块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也可以利用斜坡呀

再比如:他们在水坑前发现了痕迹——一条直线和两侧的足迹,这是谁留下的呢?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是不是恐龙留下的?

或者是不是一条蛇和一只狗留下的?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当一个建筑工推着小车经过时,

谜底揭开了。

又比如:看到冰面上有一个圆洞连着一条直线型凹槽,他们便讨论起来“这是怎么来的呢?”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是甩铁球砸出来的?

还是潜水艇的路线?

或者是有大鲨鱼经过?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当渔民拿着长杆渔网来捞鱼时,

谜底揭开了。

我上学时有一个特别大的感受就是——直接给答案的老师一定不是位好老师,这点也适用于育儿。所以,当孩子提出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只回答一点点,抛砖引玉,引导观察和思考。

这三个天马行空的“养乐多”,就像想象力丰富、爱玩假装游戏的孩子们一样。他们眼里的世界,和大人视角真的很不一样!他们每天看到的、摸到的、感受的一切,都是新奇的,所以他们想了解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不管对与错,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很酷,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这个部分是苍井优带着大家做有趣的小实验,过程与这个纪录片的科学理念完全一致:

  • 观察: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 假设:中止实验,给出三个可能答案;

  • 插播小短片,留出思考时间;

  • 实验+研究:继续实验,亲自验证,揭示最终答案。

只是在最后结束部分,又会勾起人的好奇心:只给出一点点解释,剩下的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查阅资料——做一只会思考的乌鸦

共有20个独立的实验,没有重复,设计清晰简洁,每一个都像“有奖竞赛”一样,让我忍不住想跟着优酱一探究竟。

比如: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用透明箱子把气球罩起来,然后推动小车。猜一猜,气球会朝哪个方向倾斜?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三个选项:1.朝后;2.朝前;3.保持直立

酒酒说,肯定是向身体倾斜!因为这点他可有经验了,最近他发现,如果他跑起来,就可以让一张纸紧贴在他的脸上、肚子上: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可是试验的结果却正好相反: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短暂思考之后,来看看真相吧!

酒酒看到这里迷惑了,为什么呢?下次我们也找一个盒子来试试看吧!

又比如:两根燃烧的蜡烛,灭掉一根之后,会冒出白烟。然后迅速用燃烧的那根蜡烛去靠近灭掉的白烟,猜猜会发生什么?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三个选项:1.灭了的又被点燃;2.燃烧的灭掉;

3.灭了的被点燃,同时燃烧的灭掉

别当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部高分纪录片学会自己找答案 - 天天要闻

短暂思考之后,来看看真相吧!

啊?为什么它会自己亮起来呢????孩子们看到这里,脑门儿上都出现大大的问号。

我们一个也看过一集这个纪录片的同事说,那些问题,连我也不知道答案,更别说孩子了,简直急死强迫症

哈哈哈,可这正是我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地方呢!不要给孩子答案,因为他们听不懂哈哈哈,不仅听不懂,还会失去原本被点燃的好奇心和兴趣。

搞明白一个问题,并不在于知道答案。懂得,需要一定知识背景和阅历。

主动“找答案”,比直接得到一个答案的收获大多了。很多时候,并不在于你的想法对或者错,只要思考,就会观察,只要观察就发现新世界。

被大咖们的育儿观和成长史点燃,我一口气刷完的访谈纪录片,强烈推荐

BBC上周发布最新纪录片,刷新人们对0~2岁婴幼儿的认知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钱最爱这3种人,因它有灵性 - 天天要闻

钱最爱这3种人,因它有灵性

在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人尽皆知;钱,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无人不爱钱!有了钱,父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更有底气;有了钱,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也能没有后顾之忧。
《缱绻成烟,藏于模糊记忆间》 - 天天要闻

《缱绻成烟,藏于模糊记忆间》

流年似箭,弹指间,岁月的车轮已匆匆驶过。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现的人,那些刻骨铭心的事,都在时光的打磨下,于记忆里渐渐模糊,如同褪色的老照片,只留下斑驳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