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普里莫·莱维。
生命并不会因消亡而变得一无所有,在生命消亡时,人体所含的全部原子都会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
当然,这些全部原子中,最重要与最神奇的莫过于——碳原子。
20世纪意大利化学家普里莫·莱维曾在《元素周期表》中,以“碳”这一元素作为结尾。在这本书中,他写道:
“碳,很特别的元素,它是唯一一个元素,可以不用消耗太多和自己结合形成稳定的长链子分子——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需要这些长链。因此,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但它进入生命世界要走曲折的路,并不容易。”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碳进入生命世界花了很久的时间。那到底有多久呢?
美国艺术家约翰·巴尼特根据普里莫·莱维的《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故事改编而成的《一个原子的旅行》,带领我们进入了碳原子的漫游旅行中。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生命诞生的神奇,也可以知晓生命消亡后并非一无所有,新的生命还会诞生,如此循环。
这就是碳,一个原子的史诗,一个关于生命的奇迹。
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五亿年后,碳原子诞生。它有三个氦原子聚变而成,然而这时它不过是与其他原子一起形成了气体云团。直到46亿年前,一些小行星的水和易挥发元素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并在一次次撞击中被留在地球,生命才有了出现的可能。
于是,从碳原子到二氧化碳,再到类细胞结构,这也说明复杂有机生命产生与繁衍其实是一个偶然。
生命不断演化,繁衍、选择和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性突变产生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当人类出现,会使用火,高温破坏了碳原子长久以来不曾断裂的化学键,二氧化碳又可以自由移动了。
小小的二氧化碳可以进入生物体,也可以漂洋过海,当它遇到葡萄叶面,缴械投降。
从进入葡萄叶,到葡萄汁,到农民体内,再到二氧化碳。它从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到乳酸,再到二氧化碳。
当它定居在雪松,它变成了纤维素,被飞蛾幼虫食用,它成了长链氨基葡萄糖、几丁质的一部分,后来飞蛾死去。
碳原子并未消失——它居然成了绘画者铅笔芯的石墨。
小小碳原子,跨越几十亿年,仍然存在,只不过它存在的形式不一,它的旅程是如此神奇又充满奥妙。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离不开碳原子,它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即使哪一天生命不在,它们也会继续下一段旅程。
饶毅曾在北大毕业致辞中提到:“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