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江苏的一位母亲,因为孩子在家上网课,每次还上完网课还不愿意收拾书桌,盛怒之下,将孩子的书仍满房间,让孩子立即收拾,“及时止损”。
可孩子依然大唱反调:我才上二年级,你说的成语听不懂!但我知道笋是可以吃的。
也不知道是真的不懂,还是故意其母亲,孩子的回答倒也挺可爱的。
育儿的道路上,总会有父母吐槽,孩子总跟自己唱反调。
为什么孩子总爱唱反调?
1.唱反调,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心理学上的“白熊实验”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让参加实验的人:别去像一头白熊。
可结果显示,一般根本想不起白熊的受试者,在心理专家提醒后,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熊。
受试者发现越是克制不去想,脑海里,白熊的形象越是挥之不去。
“白熊实验”传达的意思是:过度禁止行为,反而会产生一种关注提醒。
应用到亲子的日常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会手机,快去写作业,孩子越磨蹭。
在孩子看来,“被要求”是一种压迫,只有“对着干”,“唱反调”才能体现出自我意识,体会自主的快乐。
3岁之前,孩子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时期,并且需要依赖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依赖和控制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关系。
而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对于父母的控制会感受到“危机”。
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
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不妨转变为:“要吃水果了,我们需要先把玩具收起来,给吃水果腾地方”。
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转变为“等你完成今天的作业,我们一起来玩一会儿。”
家长避免自己说出要求性的词语,降低孩子“唱反调”的欲望。
2.唱反调,孩子情绪的出口
除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有时孩子唱反调是自己感受的需要。
有一个妈妈就曾向我抱怨:自从有了老二,以前乖巧懂事的老大跟变了个人似的。
她哄老二睡觉,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无论她怎么训斥,老大总是嬉皮笑脸的。
这其实是孩子感觉到,妈妈对他关心不足,他通过制造混乱、唱反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渴望关心的想法。
还有一种与父母唱反调,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顶撞父母。
人受到挫折会导致自尊心、自我价值感急剧下降,为了阻碍这种痛苦的感受,内心虚弱的孩子会选择“唱反调”这类强烈的情绪体验来获得力量感。
这时,如果我们可以敏锐察觉到孩子的求救,我们便能忽视“冒犯”,积极帮孩子找回自信力。
3.有些担心,只是假设
为什么父母很反感孩子的唱反调?
分享看到的一位父亲的心理咨询案例。
咨询师:为什么一定要孩子听话、不允许他唱反调呢?
父亲:怕孩子将来会吃亏呀!
咨询师:他不走你安排的道路将来一定会吃亏吗?就算走了你安排的道路未来一定会不吃亏吗?
父亲犹豫了:可哪儿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其实这个父亲就是走了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并且他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所以父亲觉得为孩子铺路是理所应当的。
走其他的路一定预示着危险吗?
吃亏、危险不过是父亲对计划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带来的恐惧。
心理学对这种恐惧有个定义叫“灾难化思维”,它有个熟悉的句式:万一……怎么办?
对于未来的事情,设想多种结果,然后朝着最坏的结果想象。
其实,孩子当下的“唱反调”和未来并不是质变关系。
身为父母,不要苦恼孩子为什么“唱反调”,而是做好“有效沟通”的表率。
把亲子冲突当作孩子社交的演习,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说话,学习情绪管理。
4.这样解读“唱反调”,父母不再焦虑
心理学家劳伦斯曾说: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想要解决“唱反调”,我们不应该去定义它,而是去面对它。
01接受孩子“唱反调”的事实
我们要明白随着孩子的成长,会越来越迫切地想要获取自主权。
小时候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长大后突然就变得雄才大略。
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调”,面对孩子的反调,父母才能少些愤怒,多一些积极的问题解决之道。
02只解决发生的事,不给人贴标签
当我们要求孩子吃饭要慢一点时,孩子反问“为什么要听你的?”
我们不必愤怒,心平气和地解释给孩子听:
作为父母,我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诉你,就像这碗汤很烫,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诉你不要碰,是担心你烫伤,我也会心疼。
当亲子矛盾显露苗头时,我们不去评判孩子的好坏,不去强势要求,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好。
这种舒服的关怀,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我们的好意。
03与其阻拦,不如陪伴
曾看过一个故事,儿子要帮同学打群架,父亲自知阻拦不了,便提议:坐公交车太累了,我开车送你去吧。
这一路上,父亲不动声色地谆谆善诱,让孩子渐渐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没那么坚持。
让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支持。
陪孩子去做他认为“对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保护。
我们置身其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看清对错,这不但维护了他的自尊,也为自己赢取信赖与尊重。
04无论何时,让孩子知道“我爱你”
亲子之间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响家人相爱。
我们可以彼此冷静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们可以表达反对立场,但不必攻击威胁。
我们可以不发表意见,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这些,孩子再唱反调,也不会变坏。父母再愤怒,也不会伤害。
亲子之爱,本来就是不问你是谁,只因你是你。
正因它伟大、无私又真心,所以没有什么能阻隔,我们又何必伤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