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孩子如何引导?

2022年10月01日09:05:23 育儿 1877

七八岁的孩子,是一生的关键。脑子里有很多道法术器想告诉你们,先针对我们常犯的错误,捡重要的说说吧。

7、8岁的孩子如何引导? - 天天要闻

7、8岁的孩子,大脑的敏感期

7岁左右,儿童大脑神经突触数量达到顶峰,8岁时开始修剪。修剪就像修路,是建立思路连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突触会减少,但思路会提速,经验强化形成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强。

这个过程最要注意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大脑负责压力和学习的是一个区域,压力太大,情绪不好,学习能力就会消退,打压肯定能让孩子变笨。

大脑是能量消耗大户,多补充脂肪酸、氨基酸少吃甜食,孩子专注力不好,其实是大脑稳定性不好,而大脑稳定性取决于血糖浓度是否稳定。

好习惯的养成

大脑发育过程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负责控制的部分额叶是最后成熟的。家长老师常常担心孩子养成坏习惯,习惯的养成由“动机+能力+环境提示”构成,孩子主要需要提高对事情的掌控力,家长能做的其实是两件事:一是构造友善的环境提示;二是帮助他把有点难度的事情分解简化。比如复杂的字,变成偏旁一个个写就容易上手了。维持这三个因素,时间就是助手,么有这三点,时间就是阻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否改掉坏习惯,主要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他觉得自己不错,他就会朝朝优秀的方向努力,但如果他觉得自己是坏孩子,那他就很可能破罐子破摔了。这里,家长真诚客观且积极评价就非常具有影响力,假大空地夸很容易起反作用。

7、8岁的孩子如何引导? - 天天要闻


情感和意识

7、8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这是人成为人的重要标志。这是认知自我,了解自我的重要时机,也是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机。

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把想象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作比较,这就会使现实中的自我被打击。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全面地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人与人之间合作与互相帮助的关系。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到互助的过程。

孩子的自我意识必然导致自我中心。很多人活到老都认为独立是自私的,和责任是对立的。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过程。自我中心是独立的开始,也是责任心的萌芽。一方面要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方面,利用他的表现欲为集体做贡献。让小我成就大我,并成为大我。

只有不够独立的人,才会觉得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要别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基本需求必须满足,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如果说三岁孩子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感,7岁孩子最需要的是掌控感,或者叫价值感。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会用一生去追求,而且,多数人求而不得,这些未处理的事情就会潜入潜意识,形成和强化他的信念,并指挥他的人生。

对价值感的追求分两种,一种是向外求,外部世界是不可能填满内心的空虚的,他们看世界就是分裂的,悲观的甚至有敌意的。一种是向内求,家长要引导找到影响事情发展的主观因素,这能让我们的努力具有可控性。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选择看到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换个方式看,看到客观世界积极的一面,并利用它成就自己。这样的孩子,勇于承担也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一生都不会太差。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
清明规矩:为何“两坟两纸不能破”?避开三类坟,这样更文明 - 天天要闻

清明规矩:为何“两坟两纸不能破”?避开三类坟,这样更文明

亲爱的宝子们!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寄哀思。作为传承千年的重要节气,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凝聚家族情感、传递文化精神的纽带。民间俗语“清明不两坟,一坟不两纸”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对家族伦理、祭祀礼仪与生态保护的深刻思考。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