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反映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发现他家孩子看书总是看一些高兴的、完美的正向的故事绘本。凡是绘本主题涉及伤心、难过、愤怒的部分,他都会回避。问他为什么不看?他却又不说?再问孩子就哭起来了,每次都不了了之。让自己也经常因为这个问题烦恼。孩子为什么会对于负面情绪的绘本采取回避的态度却又不说原因呢?
很显然,他孩子还不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们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说出自己所期待的心情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说出自己所期待的心情。例如“孩子,你想要什么样的心情?说出来越具体越好。”让孩子去感受他想要的心情是什么模样,就像孩子会说:“我期待每天早上起床都可以吃到美味的早餐,然后愉快的上学去。”
再次,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没有好坏,都是我们对于周遭环境的一种反应,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也是很自然的。
就像前面说的,孩子不喜欢提及、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对于内容涉及负面情绪的故事绘本都选择回避,不愿意去接触。
我们就需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心中总会自然地存在正面及负面的情绪。无论是爸爸、妈妈、老师还是其他小朋友也都是如此,并不是只有他自己才会这样。而我们接受负面情绪的存在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而你可以选择让这些情绪维持多久,影响你多久。
人的情绪其实就是我们对于周遭环境的一种反应。例如当你同学看见你说了一句“你今天怎么来那么晚”对于我们情绪带来的反应是不尽相同的,可能是生气、愤怒,也可能是喜悦、开心。重点就在于你是怎么理解、解释这句话的。
当孩子把这句话这样解读,“我来的晚关你什么事”“你干嘛来挑我毛病,讨厌!”就很容易激起生气、愤怒情绪。当孩子这么想了、心里这么感觉了,你会发现,这些生气或愤怒的情绪可能让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就是明天考试了也没有办法平静地看书。
当然了,如果孩子这样解读,“看不出来你还满关心我的嘛,谢了”孩子可能会发自内心向对方微笑,而这个微笑也可能让对方露出微笑。我们要提醒孩子,接纳自己所拥有的情绪。
不管是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情绪都是自然的,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感觉都是真实的,也很自然的。差别就是我们愿意让这些情绪持续多久,影响自己多久。
最后,我们可以带孩子从绘本中认识情绪
在现在百花齐放、繁盛的绘本世界中,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符合孩子需求的绘本。
就像文中提到的孩子回避负面情绪的话题,我们仍可以以自然的方式,找个适合的阅读氛围,和孩子一起分享亲子绘本共读的时光。
绘本的好处就在于让孩子先通过别人的故事来了解各种可能存在的情绪,通过别人的故事,得以保持心理上的适当安全距离。先让孩子愿意接触,再从绘本阅读中,体会各种正面与负面情绪,随后再转化为和自己相关的情绪经验,从中找出彼此类似的关系。这也让孩子知道有这样的情绪是很自然的,并非只有自己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