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很多幼儿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训练的进行和效率,今天的案例分析,就为大家分享宜童的老师如何帮助幼儿稳定情绪提高训练效率。
基本情况
男孩,6岁,情绪比较敏感,有些焦虑,容易紧张,导致说话有结巴的现象,刻板行为是手指敲桌子,频繁翻阅卡片,情绪被激惹后会哭叫和频繁敲桌子。害怕与他人打招呼,沟通交流,不喜欢与陌生人接触,包括新换的老师在内,坐在座位上后,会表现的很焦虑,一直翻阅卡片,在做练习时,不想做了或者稍有些难度,都会大叫、哭闹,也不愿意被触碰,很长时间才能平复。情绪的波动很容易影响正常训练的进行,因此改善幼儿的情绪是提高训练效率的必要因素。
改善方法
1、建立信任关系,稳定情绪,让幼儿接受新老师,愿意一起游戏、互动
开始时,幼儿一上楼就一直哭,想找爸爸,不想和这个不熟悉的老师一起玩,于是我就与幼儿一起玩吹泡泡、听音乐、做一些简单的生活性的指令,慢慢的幼儿可以接受与我触碰,但是当进行项目时,遇到了新的知识内容,还是会哭叫,但是这时的哭叫目的很明显,就是不想做了,或者觉得太难了,老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说出内心的感受,有时说出来后,虽然继续该项目,但是幼儿的情绪已经缓解,因为老师懂他了,他也逐渐能够接受有一点点难度的东西。后来渐渐的做一些有肢体接触的游戏,比如《炒萝卜》《爬呀爬》,抓痒游戏等,他开始接受并喜欢被抓痒,玩得很开心。
2、接受他人、开始与外界交流互动
快下课时,会请旁边的小朋友来给幼儿做一次分享,让幼儿被动的接受别人的靠近与分享。幼儿没有排斥,但是有些腼腆。在老师的陪伴下其他小朋友与幼儿分享了玩具和海苔。
3、快乐表达,与他人分享互动交流
在玩了一会小朋友分享的玩具后,老师让幼儿将玩具还给小朋友,幼儿大声说“不去!”。开始的时候,幼儿遇到这种情况会直接大哭大闹,而现在能够反抗我,跟我说“不去”,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很高兴,说明幼儿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用语言代替了哭泣,我和幼儿说,玩具是小朋友的,小朋友也需要它,幼儿便站起来,走向小朋友并把玩具还给他,虽然一直捂着脸,没看小朋友,但是主动走过去,主动与他说话,对于幼儿来说是一次很大的飞跃。后来,老师每节课都会让幼儿去给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幼儿都会主动走过去,每次下课,都会让幼儿跟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再见,幼儿都可以接受,而且很开心。
4、唱歌、一起做手指谣,放松情绪,增强自信心
情绪紧张焦虑导致幼儿说话有些结巴,总是把第一个字重复很多便后,才能表达出整个句子。老师和幼儿一起唱儿歌,《小星星》《两只老虎》《小老鼠上灯台》……选择他很熟练的儿歌,幼儿在唱歌时更流畅一些,情绪也会缓解很多、放松很多。
经过一个月的干预,幼儿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项目不是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但是还是能够坚持完成,不会大哭大叫了,并且在完成后,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高兴,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虽然还会有些腼腆,但是比以前主动了很多。
后来,我们学习表达颜色短语,幼儿重复第一个字,老师引导幼儿将第一个字说成长音,减少重复的现象,幼儿都能配合做到,很有耐心,能够坚持按老师要求说完。到月末,哭闹的情绪基本消失,更愿意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