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大概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得站在直播间里,给友商拉业务。不是因为慈悲,而是因为——实在产不出来了。
一句“急着用车的朋友,可以看看小鹏和理想”,听着像佛系推荐,实则是一个被24万个订单砸懵的CEO,在高压锅里憋出的无奈求生欲。
而更好笑的是,这24万个订单的平均车主年龄是33岁。一个30+的群体,偏偏愿意为了一台车,等上大半年,甚至一年。这已经不是买车,这是赌青春还能撑多久。
从4月SU7的万人追捧,到6月YU7的火爆收单,小米汽车像开了挂一样一路狂飙。问题是,挂开的有点过头,马达转不过来了。
有网友说得直白:“买台YU7,就像在天猫买辣条,结果告诉你:明年双十一发货。”
关键是你还真得等,谁让人家够潮、够酷、还能拍抖音收赞啊。
当YU7锁单数据突破24万时,雷军说他“看了三遍才敢确认”。典型的“喜提爆款但产线快爆”型窘态。
按照目前的交付节奏,最快的用户也得39周后才能拿到车,最慢甚至拖到61周。
那边特斯拉Model Y还在甩库存搞清仓,这边小米YU7已经提前一年售罄,属实让同行看了流泪,仓管听了想跳车。
这些愿意等车的年轻人压根不是什么富二代。平均年龄33岁,是那种“刚还完房贷,又不想打滴滴”的中坚力量。
你以为他们图性价比?人家图的是“数字梦想”,一车在手,科技中产的牌面我有了。
年轻人宁愿等一年,也不买现货?疯了吗?不,他们疯得很理智。
一位刚过30岁的准车主说,自己考虑的是“颜值、性能、智驾、生态、价格”
翻译一下,就是车得好看、能装逼、不卡顿、能联网、还便宜。这么一看,YU7几乎就是为30岁社恐而生的“社交搭子”。
关键是它还不油腻,YU7主打一个:我潮、我卷、我不贵,但我能打。
你以为雷军他卖车,其实他是在用造车的方式“重写小米人设”:从性价比手机,到性价比汽车,他在硬蹭科技中产的全套人生规划。
目前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加班加点也只能做到每月3万辆,而现在锁单量早就超过这数倍。
雷军在直播间笑着说“目标是35万辆”,那种嘴角微抽的样子,像极了家长嘴上说“随便填志愿”,手里却攥着清华招生简章。
所以二期工厂火速投产,正在紧急招工中。这节奏,简直是电动车版的“高考状元被分数吓哭了”:你努力了半年,结果全村来报志愿。
对比一下传统车企的反应速度,你会发现新能源这波像极了短视频带火的网红蛋糕店——
火得太快,产得太慢,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大家都焦虑起来:你说,我到底买到了啥?
从SU7到YU7,小米并不是在卖一台车,而是在制造“让人觉得必须拥有”的幻觉。
“同价位没有对手”、“同级别最智能”、“一个APP控全车”……这些词汇,还是当年小米手机的宣传语,只不过这次雷军换了个壳子,照旧把“数码青年”那一套洗脑又洗了一遍。
而这背后真正的“用户画像”才有趣:SU7用户平均30岁,YU7是33岁,女性占比还从25%升到了30%。也就是说,YU7打的就是“轻熟龄高智值女性+新晋奶爸”的精准投喂市场。
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YU7卖不出去,而是它压根来不及交。
同一辆车,最快也要9个月,慢的要等13个月,属实比怀胎还久。想想看,2025年才能提车的消费者,谁知道那时候新能源市场会不会又被另一个“雷布斯”打穿?
而雷军给的“替代方案”,居然是:你可以看看小鹏和理想。这话要搁在别的品牌嘴里说,那叫“人设崩塌”,但放在雷军嘴里说,反而像个为了活下去啥都能卖的真诚创业老炮。
讲真这种“有货的是爹”的时代,倒是让人重新理解了什么叫“造车新势力”:车是新的,势力是真不够。
回顾中国车圈,能把用户等到心甘情愿、还甘之如饴的,不多。
比亚迪算一个,当年海豹刚上市也是爆单拉胯;理想L9上市之初也曾有“L理财”美誉;而特斯拉Model Y就更不必说,马斯克一句话能让股价连跳三天,大家排队当韭菜。
不过,这些车企都没有雷军这么“语出惊人”。别人卖车说配置,雷军卖车讲哲学。别人道歉说“我们改进”,雷军劝你“去买友商”。
YU7不是不香,它甚至可能是30岁年轻人的Dream SUV,只不过,小米卖的不是现货,是未来。你买的不是车,是一场用时间煲出来的科技信仰鸡汤。
等车这件事,可能没那么酷,但把青春堵在小米的产线里,这种事,只有雷军做得出来,也只有中国年轻人玩得起。
未来交付完的那一天,你大概率不会感谢小米,但你一定会发朋友圈,说一句终于提到了车。
就这点,“情绪价值”,小米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