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展厅里人头攒动,2025数字低空大会在此隆重举行。作为第三届低空(苏州)产业创新生态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与鹏城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盛会,承载着特殊的行业意义——继2024年在深圳首次提出“数字低空”概念并引发广泛共鸣后,它既是对过去一年行业探索的总结,更是推动这一新兴领域从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
大会同步展览上,一架搭载着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正悬停在模拟城市沙盘上方,实时传回的画面在大屏幕上清晰呈现,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数字低空技术落地应用的生动缩影。当来自ict、民航、空管、气象等领域的专家们围绕“低空新视界、数字新动力”展开热议时,一场关于城市空间的颠覆性变革已悄然拉开序幕。1000米以下的低空,这个曾被视作“空白地带”的垂直空间,正成为承载交通、旅游、物流、应急救援等多元场景的“第四维度”,而数字技术,正像一张无形的网,将这片空间编织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从“概念”到“落地”:数字低空的一年跃迁
“去年在深圳提出‘数字低空’时,不少人还在问‘这是不是太超前了’,但现在,苏州的企业已经在‘低空+旅游’里赚到了第一桶金。”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的话,道出了这个领域的飞速变化。2024年,“数字低空”还是个停留在学术讨论中的概念,而一年后的今天,在苏州的大会现场,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展台前,低空通信网络的覆盖示意图上已标注出密密麻麻的试点区域;华为展示的毫米波雷达设备,能精准识别1公里外的无人机型号与飞行轨迹;苏州本地企业推出的“空中游览套餐”,让游客乘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俯瞰拙政园,成了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项目。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各地政府迅速行动:苏州划定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集聚了200多家无人机研发、空域管理企业;深圳试点“无人机物流专线”,从机场到市区的生鲜配送时间缩短至15分钟;安徽则在农业领域发力,无人机播种、施肥的效率是人工的50倍。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在大会上强调:“低空经济不是单一行业的局部升级,而是融合航空制造、通信导航、智能感知等多产业的系统性重构,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在这场重构中,数字技术是核心驱动力。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举例说:“就像地面交通需要红绿灯和摄像头,低空飞行也需要‘数字交警’。我们正在研发的5g-a通感一体化基站,既能给无人机提供通信信号,又能实时监测其位置,精度达到米级——这意味着,未来100架无人机在同一空域飞行也不会相撞。”这种“空地一体”的数字底座,正是数字低空与传统低空产业的最大区别。
热闹背后的“卡脖子”难题:标准、安全与协同
然而,在产业热度攀升的同时,隐藏的挑战也逐渐浮现。吴建军在论坛上直言:“现在的低空飞行器市场,就像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有的无人机用北斗导航,有的用gps;有的通信频率是2.4ghz,有的是5.8ghz——数据不通,监管就像‘盲人摸象’。”他提到一个真实案例:某城市曾同时出现30架无人机违规飞行,空管部门只能通过人工喊话驱离,效率极低。
标准缺失,成了最突出的“卡脖子”问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在致辞中直指要害:“数字低空是系统工程,标准必须先行。比如毫米波技术,它能提供大带宽通信,但穿透雨雾的能力弱;智能超表面能增强信号,但成本高——这些技术怎么用、用在哪,得有统一标准,不然企业各自为战,最后就是资源浪费。”他建议以5g-a为起点,加快制定通感一体化、空天地组网等关键标准,甚至调侃道:“就像手机充电口终于统一了,低空设备也得有‘通用接口’。”
安全隐患则是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去年某景区发生无人机坠机事件,原因是导航信号被干扰;某快递企业的无人机配送时,因气象数据滞后遭遇突发大风,导致包裹遗失。这些案例让“安全”成为大会讨论的高频词。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余健指出:“低空飞行涉及空域、通信、气象等多环节,任何一个数据断层都可能引发事故。必须打破‘信息孤岛’,让空管、气象、公安的数据实时共享。”他举例说,苏州正在试点的“低空数字孪生平台”,能模拟不同天气、不同飞行密度下的空域状态,提前预警风险,这正是数据协同的价值。
此外,适航认证、法律监管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吴启晖提到:“现在很多无人机企业是‘边飞边试’,但什么样的飞行器能上天、能飞多高、飞多久,还没有明确的适航标准。就像汽车要通过碰撞测试才能上市,低空飞行器也需要‘飞行驾照’。”他透露,该校正在联合民航部门研发无人机适航评估系统,通过ai模拟数万次飞行场景,自动生成安全评级。
城市的“第四维度”:生活将发生哪些改变?
尽管挑战重重,但数字低空勾勒的未来图景,已足够令人期待。在大会的“场景实验室”专区,一系列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提前触摸到未来生活:戴上vr眼镜,就能“乘坐”无人机穿梭在苏州古城上空,拙政园的亭台、平江路的小桥尽收眼底;点击屏幕,无人机配送的外卖从300米高空精准降落在阳台的接收箱里;遇到突发疾病,空中急救舱10分钟内就能将患者送到医院——这些场景,并非遥不可及。
苏州市副市长毛伟在介绍本地实践时提道:“我们正在推动‘低空+’的全场景落地。在交通领域,无人机出租车已在工业园区试运营,单程票价从最初的200元降至50元;在旅游领域,环太湖低空观光航线开通半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在应急领域,配备热成像仪的无人机能在地震后快速定位被困人员,效率是地面搜救的10倍。”这些探索,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的空间价值。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对城市治理的重塑。毕奇认为:“数字低空不是简单的‘空中拓展’,而是倒逼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支点。比如,要实现无人机物流全覆盖,就需要升级社区的智能接收设施;要保障低空安全,就需要打通公安、消防、气象的数据壁垒——这本质上是推动城市治理从‘地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就像当年互联网重塑了商业形态,数字低空可能会让“智慧城市”进入3.0时代。
全球竞争的新赛道:中国如何抢占先机?
在全球范围内,低空经济的竞争早已打响。美国的jobyaviation已获得faa(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认证,其电动飞行器可搭载4名乘客,续航达240公里;德国的volocopter在新加坡开展空中出租车试点,订单排到了2026年。李健指出:“低空经济是国家竞争的新前沿,谁能率先构建起数字低空的标准体系和技术底座,谁就能掌握话语权。”
从我国的优势来看,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领先地位为数字低空提供了底气。华为、中兴在5g-a、6g领域的技术储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网络覆盖能力,北斗系统的高精度定位,这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闻库建议:“要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比如在毫米波通信、空天地一体组网等领域,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发布的8本白皮书,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从低空经济的通信需求到频率规划,从通导监技术到安全治理,这些文件构建起数字低空的“技术蓝图”。论坛数字低空工作组负责人表示:“我们聚集了上百位跨领域专家,就是要形成‘中国方案’——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更能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现在只是序幕。当1000米以下的空间被充分利用,当数字技术织就的安全网足够坚实,人类对‘飞翔’的向往,终将从地面交通的拥堵中解脱出来,迎来一个更立体、更高效、更自由的未来。”李健表示,那个未来,正在这场接续发力的行业盛会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