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间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前言
还是熟悉的套路!
近日,创投圈大佬朱啸虎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原因是商业路径不清。
本以为此话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上海达闵人形机器人企业就开始“爆雷”,出现拖欠员工资金,及人去楼空的现象。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两者之间有直接联系吗?
达闼机器人
故事的开始是2015年,达闼机器人在上海成立。创始人黄晓庆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是一位在通信技术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
他对人形机器人领域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且积极投入实际行动中。达闼机器人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在医疗、教育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的商业应用,力求将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该公司已积累了丰富的专利和关键技术,为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相关领域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达闼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不过早期凭借技术积累和运作资本的优势,快速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公司成立后,完成了六轮融资,吸引了许多投资方。
其中不乏来自地方国资的投资,包括上海城投旗下的城鼎基金、上海国盛以及珠海国资等。这些资金为达闼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
在2019年,达闼机器人成功晋升为“独角兽企业”,表明其未来发展充满潜力与希望。这意味着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达闼公司宣布其机器人关节年产量已达到惊人的1000万台套,这一数字显示了其强大的生产能力。随后,达闼制定了宏伟目标,希望与上百家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一个高端智能机器人制造基地。
同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机器人展示了其人形双足机器人。这一展示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使达闼成为展会上最受关注的焦点,显著提升了其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内的声誉和影响力。
这一系列举动表明,达闼正在积极扩张其在智能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并试图成为行业内的领导者。达闼公司一直渴望通过上市来扩展业务,他们曾计划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虽然上市计划遇到阻碍,达闼公司的市场价值却持续增长。2023年完成C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高达223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国内估值最高的机器人领域初创公司。
同时,达闼也在积极拓展合作,分别与天津南区和厦门一家机器人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和框架协议,力求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有所作为。
此时的达闼,就像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光芒四射,行业内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表明达闼希望通过合作来增强自身实力,提升在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力。
繁华背后的危机
可是,这份耀眼成绩的背后,隐藏着一些问题。进入2024年,达闼机器人发展遇到阻碍,公司资金运转开始出现困难,达闼多次被法院列为需要执行的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与供应商的合同纠纷以及知识产权官司。
这些情况说明,达闼在资金运用和应对风险方面还有待加强。同时,达闼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情况。公司现在遇到麻烦了,开始拖欠工资,还用降薪、无限期延迟发工资这些办法来缓解困境。
公司领导想用美好的前景和感情来稳住大家,但这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作用不大。结果,很多员工都受不了,只能辞职,甚至连一位一起创业的元老也走了。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达闼机器人似乎正在走下坡路。广州分公司空无一人,甚至连水电都断了,早已没有了运营的迹象。
上海总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公司显得非常冷清。原本应该热闹非凡的展厅,现在却大门紧锁。据传,中介公司已经开始寻找租客,连董事长办公室也在出租之列,这无疑表明达闼机器人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知情人士表示,达闼的创始人黄晓庆目前仍在努力寻求融资,希望能够改变公司目前的困境。
但是,该公司能否成功摆脱危机,迎来转机,目前还难以确定,未来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黄晓庆的“找钱”行动,被视为挽救达闼的重要举措。
由盛转衰的深层剖析
达闼机器人的迅速衰落,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它自身的经营策略也有不少问题。首先,高昂的成本让达闼难以承受。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部件是柔性关节,这部分的成本占总成本的六成。
然而,达闼一直没能有效控制这块成本。虽然创始人黄晓庆早在2019年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公司始终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导致产品价格下不来,竞争力不足。这也是压垮达闼的重要原因。
再者,达闼急于求成,想尽快上市,因此不顾实际情况,拼命扩张规模,设立了太多分公司。同时,为了满足上市要求,他们花大价钱聘请了很多高薪人才,导致公司的日常运营费用大幅增加。
然而,上市计划接连失败,之前投入的巨额资金没有产生预期的收益,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资金短缺问题。
另外,达闼的产品策略也出现了问题。过于追求高品质,使得产品价格过高,消费者难以接受,销售量上不去,导致研发投入难以收回。
更重要的是,达闼没能弄清楚市场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研发的产品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最终难以应用,无法带来实际的利润。
这种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使得产品无法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达闼还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这表明该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上还有待加强。
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达闼的未来发展,因为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导致技术优势丧失和市场竞争力下降。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重视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对达闼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行业之殇与未来之路
达闼的遭遇不是独一份,它反映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还很年轻,技术上的创新还不够,大家做的东西差不多,而且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还没有真正释放出来,很多产品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没办法真正变成商品卖出去。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技术沉淀和产业合作上还有提升空间。美国许多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研发,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而国内的企业更多是各自为战,缺乏有效协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我们需要加强产业内部的协同,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
达闼的遭遇给其他机器人公司提了个醒:发展不能只图快,还得稳扎稳打,别盲目扩张或者太依赖投资。要多花心思搞研发,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找到真正有市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应用。
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管理,引导机器人行业健康发展,规范市场,避免出现不好的公司把好公司挤垮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企业像达闼一样,让人形机器人产业真正成熟起来。
达闼的发展历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它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能只追求远大目标,更要注重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
在资本涌入的时候,公司需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长远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达闼的兴衰是一个警示,提醒后来者需要谨慎前行。达闼公司将走向何方?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又将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结语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我们持续反思和大胆探索。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答案,并最终开创机器人产业的新时代。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发展道路仍需不断探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信息来源:
1.《人形机器人泡沫要破?朱啸虎看不清商业路径喊撤退,创投圈炸锅》澎湃新闻2025-04-01 06:58
2.《达闼机器人陷入停摆危机:欠薪、裁员与资金链断裂的困境》金融界2025-03-31 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