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机》:几十年前的科幻小说,现在依然是创作者们的灵感来源

1984年,当互联网才具雏形,当所有人都还在震惊于第四代计算机神奇的功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一个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学位,对电脑、网络其一窍不通的青年,在传统的打字机上一字一句地打下了《神经漫游者》,将科幻文学带入了“电子时代”。


这个青年就是威廉·吉布森。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部作品,连带地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科幻文类:“赛博朋克”。


1991年,他与另一位“赛博朋克”大师布鲁斯·斯特林合作了一本架空历史的科幻小说,名为《差分机》,这又带火了另一种科幻文类:“蒸汽朋克”。

差分机的概念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由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于1822年的设计,相当于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函数运算。


在威廉·吉布森的《差分机》中,这台在历史上不曾真正投入使用的差分机俨然成了维多利亚时代掌控大数据精妙机器,没有人可以躲避差分机的探查。


在故事中,作者指出了工业时代的弊端:虽然科技发展,但是环境却被大肆破坏;科技的发展虽然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却没有带来更长远的和平;社会的两级分化更加巨大,穷人们愈发贫穷,富人则越发富有。


这本《差分机》有趣的地方在于两点,首先,作为蒸汽朋克的开山鼻祖,它的想象力没得说。作为融合了两个科幻大师7年心血的作品,书中各种差分机的种类、功能各异的卡片,都彰显了两位大师超强的想象力。

其次是架空历史的设定,书中穿插了许多未发生的历史事件,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作者们本可以用一些不重要的名字一笔带过,但却使用了实际的历史人物将故事变得更有趣味性,从枯燥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个彩蛋,相信历史迷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但是可能也是因为由两个作者执笔的原因,感觉整体的故事并没有那么连贯,有些地方十分冗余,就比如西比尔的故事就耗费了太多笔墨,而且主角马洛里的表现似乎对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对于阴谋的处理,有点太过于粗糙,斯温船长作为最终的大BOSS,离场得似乎有点草率了。


不过除此之外,这本作品还是非常优秀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科技的洗礼,“蒸汽朋克”似乎没有“赛博朋克”有吸引力。但当时威廉·吉布森和布鲁斯·斯特林所在的时代,正是机械与电子的分水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是赛博朋克获胜还是蒸汽朋克能笑到最后?没有人知道,更别说两个文学专业青年。


但是他们从文学的角度,为当时的世界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为后来的宫崎骏、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人提供了太多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