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层面因果关系:新冠病毒“可能”对心脏DNA产生影响

新冠病毒“可能”对心脏DNA产生影响

昆士兰大学从事新冠病毒后遗症的研究,研究成果为何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或者该国采纳?例如,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防控政策基本上采取了躺平措施。从事新冠病毒后遗症研究不仅昆士兰大学,研究成果的结论也不一致;多数学术研究成果预设了目标,新冠病毒“很可能”对心脏DNA产生影响仅仅是假设的结果。

就昆士兰大学的研究报告而言,一方面,新研究成果的样本分析有限,即,7名新冠患者与2名流感患者和6名对照组患者遗体上采集的心脏组织样本;另一方面,新研究成果在“分子”层面上并没有得出因果有关系的结论,即,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尚不清楚。没有因果关系的研究成果当然不会被各国政府采纳,问题是,在科学研究上,什么是分母,或者分子层面呢?

分母层面,是指研究报告所收集的所有样本,例如,昆士兰大学的研究报告共收集了15个样本;分子层面,是指研究报告收集的单个,或者同类样本,例如,昆士兰大学的研究报告收集的7名新冠患者样本为同类样本。学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获得诸如诺贝尔奖的作品,通常是,或者一定是分子层面与实际,或者现实有因果关系。问题是,昆士兰大学一份普通的学术论文为何成为热搜第一,或者前茅?

分子、分母层面的因果关系

疫情防控有不同的利益,各种自媒体有选择性发表文章,或者观点也在情理之中,但不能排除不同利益群体的“水军”幕后操作。疫情防控初期,一则不戴口罩对视几秒就感染新冠病毒的信息曾成为热搜;国家卫健委对防控戴口罩的规定多数为建议,对视几秒感染新冠病毒的信息则影响了地方的防控政策。昆士兰大学的学术论文成为热搜,其效应可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昆士兰大学的学术论文成为热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论文的翻译问题。英语中的助动词、语气等与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在英语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阅读诸如“应当”等助动词时能理解为虚拟语气,即,应当,是指该做而没有做;汉语没有虚拟语气,理解“应当”时可能认为已完成。

英语中的“or”与汉语中“或”是否对应关系还需要研究。英语中的“or”,是指相同情形;汉语中的“或”除了有前述含义外,还有或许,或者可能的意思。新冠病毒“或直接”对心脏DNA产生影响,我国不同层次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翻译成汉语时倘若使用“可能”,这则信息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消除公众的疑虑。

“动态清零”不仅体现对生命健康权的重视,同时也由国情决定。疫情防控以来,从感染群体及其后果观察,一方面,新冠病毒重症,或者死亡群体,多数人为老年人,或者基础疾病患者,他们的生命健康同样值得社会珍视;另一方面,我国多数老年人基于当时的国情,在营养、基础医疗、免疫等方面并没有达到西方同时代的水平。

“动态清零”防控措施应当毫不动摇

国家与社会坚持“动态清零”防控措施应当毫不动摇,并不意味着少数群体可以夸大新冠病毒的危害程度,例如,上海公布新冠病毒患者重症、死亡分布的群体,从某种意义分析就是消除公众的紧张感,或者恐惧感,而“新冠病毒或直接对心脏DNA产生影响”信息的效果正好相反。

引发心脏病、心血管病等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可能与安全食品存在联系等。为了消费公众的疑虑,本文特将新冠病毒“或”直接对心脏DNA产生影响修改为“可能”;本文还特别提醒公众,昆士兰大学的论文报告并没有得出新冠病毒“分子层面”与后遗症有因果关系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