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马赫,印媒:中国建成超级风洞!澳洲最早研发,我国凭啥领先?

日前,印媒《欧亚时报》援引《南华早报》的消息公开“报喜”:中国风洞创下了“破纪录的速度”,可模拟高达33倍音速的飞行环境,风速可在1.5~11.5km/s的范围内调节

最近,《欧亚时报》频繁爆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而且多项技术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比如:我国为H-20开发出等离子装置,不仅改善了失速性能,还提高了隐身能力。再如:我国成功开发出光学热寻雷达,可在几秒内扫描整个天空,还能对300km外的飞机追踪成像。

而在33倍音速风洞项目中,中国再一次领先世界,澳大利亚科学家设想但未能完成的巅峰挑战,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

中国风洞技术再创纪录:速度可达33马赫

飞行速度是衡量飞行器性能的重要指标,五代机一个准入门槛就是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例如:J-20的最快速度可达2马赫,F-22可达2.25马赫,这要求风洞测试的风速必须触及或高于超音速。

我国建成的“创纪录风洞”到底有多强?根据速度划分,1.3~5马赫为超音速,5~15马赫为高超音速,大于15马赫则为超高音速。据《欧亚时报》消息,我国新建成的风洞可在4~33马赫范围内调节,比五代机的航速高出了两个等级,用于测试高超音速飞机也绰绰有余。

该风洞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焓风洞,还是由活塞驱动的膨胀管激波风洞,其性能要优于爆轰驱动、燃烧驱动以及轻气体驱动。

我们从活塞驱动管道说起,该管道最初由澳大利亚的科学家Raymond Stalk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设计,因此也叫stalker管。其优点是采用高压氮气(而非氢气)来驱动活塞,成本低廉,容易维护,中美日德等国也都建造过这类活塞激波风洞。

试验的原理大致可分成三部分介绍。

1,管道分为驱动管和激波管,前者粗,后者细,内部分别充满驱动气体和试验气体。

2,活塞左侧连接高压氮气贮室,活塞右侧则是氦气等低压气体,当释放活塞时,左右两侧存在巨大的气压差,活塞顺势向低压气体方向驱动。

3,活塞可加速到500~600km/h,试验气体瞬间达到高压状态并产生入射激波。激波通过坚固薄膜并在驱动段二次压缩,气体顺着激波管喷射到被测飞行器上。

除了规模大,该风洞的性能也是无可挑剔。评估风洞性能的参数有马赫数范围、雷诺数范围、喷管口径、总温和总压等等。从目前公开的数据看,马赫数范围显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目前,美国最顶尖的风洞是LENS-X风洞,最快风速为30马赫;俄罗斯的最强风洞是AT-303,官方称可达到20马赫,都不及我国的33马赫,准确地说,是33.8马赫

再看喷管口径,规格同样达到了世界第一。此前,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活塞激波风洞是澳大利亚的X3风洞,直径只有40cm,而我国的风洞则为80cm,规格扩大了一倍。在设计上,我国的活塞激波风洞也更先进,地面测试的精度表现更加优秀。

另一方面,破纪录的喷管尺寸也使风洞活塞的重量达到了840公斤,当其加速到540km/h时,承受的气体压力相当于自身重力的1000倍。有人可能会担心重型活塞的使用寿命问题,但实验结果表明: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科研人员采用了新材料和新颖的结构设计,活塞通过多次激烈、重复测试都未出现划痕,表明活塞可重复使用,大大降低了风洞的运行成本。

中国顶级风洞研究:其实早有眉目,目标是研制太空飞行器

我国是一个风洞研发大国,技术领先不足为奇。在中国气动研发中心的官网上,研制的超高音速风洞就有10多款,性能强悍。以2米激波风洞FD-14A为例,试验时间可达14~18毫秒,喷管口径有1.2m和2m两种规格,马赫数范围为6~24,雷诺数为1.0×10^6~1×10^8/m,具备对超然冲压发动机的试验能力。

每当国内的风洞技术获得突破,总能引起外媒的浓厚兴趣。早在2017年11月16日,英国《每日邮报》就发表了相关文章:中国准备在2020年测试时速43200km/h的高超音速飞机,可在14分钟内飞到美国。

这篇文章提到,“试验风洞预计在2020年建成”,这显然不是指JF-12风洞,因为该风洞在2012年就已经建成,其模拟风速可达9马赫。据推测,可能性更高的风洞应该是姗姗来迟的JF-22,该风洞预计在2022年建成,马赫数上限大于30,大致符合“14分钟飞到美国”的设定。

2021年6月8日,《欧亚时报》再次刊文指出:超大型激波风洞、能以30倍音速模拟飞行的JF-22即将投入使用,其能力领先西方约20~30年

无论是JF-22风洞还是活塞激波风洞,都将使中国风洞的测试风速推到30马赫的级别。而每一次风洞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促进飞行器的升级换代,大量先进的新一代飞行器或将进入快车道。

值得关注的是,30马赫的速度比较特殊,如果不算飞行器的再入过程,大气层内飞机的速度很难突破10马赫。5~10马赫的速度就已经很夸张,1~2个小时内就足以到达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从应用方向推测,30马赫的超级风洞很可能不再局限于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测试,被测对象大概率会拓展到星际探测飞行器、登月工程的返回舱航天飞机等太空飞行器上。

自由活塞激波风洞:澳大利亚最早研发,我国为何能领先?

根据测试风速,风洞可分为低速风洞、高速风洞、超高速风洞。其中,超高速风洞又分为低密度风洞、热冲风洞、脉冲风洞等不同类型。

高超声速高焓风洞

开篇提到的自由活塞激波风洞,实际上属于脉冲式风洞的一种。1959年,澳大利亚科学家Stalker建成了历史上第一座自由活塞激波管,压缩管(驱动管)直径为0.073m,长1.61m,激波管直径0.025m,长1.70m,入射激波达25马赫,有效试验时间为0.05ms。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激波风洞领域处于领先地位,1984年建成了T4风洞,测试次数超过10000车次,风速范围4~10马赫。1987年,昆士兰大学建成高性能的X1膨胀管,1995年和2001年分别建成X2、X3膨胀管,但最大马赫数均不高于15

相比之下,我国的风洞研发起步虽晚,但成就却令世界瞩目,主流风洞可模拟10~24马赫的风速,30~33马赫的风洞也即将投运,西方国家感到震惊不是没有道理。在“中国风洞奇迹”的背后,不得不提的功勋人物就是钱学森郭永怀

钱学森和郭永怀

1968年,两位科学家倡议在四川组建气动中心,很快就得到国家批准,当年2月份即开始筹建。钱学森是提出“高超音速”的第一人,郭永怀在50年代就精准预测了中国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方向,两人的眼光可谓世界一流。在建成初期,气动中心就瞄准了世界风洞的最前沿技术,为提前布局国内的风洞技术赢得了优势。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气动研发中心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风洞实验基地,实现了低速、高速、超高速的衔接,风洞试验、数值计算以及模拟飞行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得益于全面可靠的风洞装置,很多飞行器、高速列车的气动实验得以顺利完成,比如:我国的J-10、FC-1枭龙战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磁悬浮、高速列车等都经过气动基地的多轮风洞试验,卫星、航天器的发射费用整体降低了90%。

有了老一辈和新一代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中国风洞技术的一次又一次奇迹。在技术上超过美澳等国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未来的中国走向的是浩瀚宇宙,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