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2020年12月15日18:10:20 科学 1041

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进化是物种繁衍发展、生生不息的重要过程,物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逐渐进化出适合生存的条件。我们知道地球上早期的物种是生存在海洋中,后来逐渐在陆地上发展,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呢?毕竟它们已经习惯了海洋的呼吸方式,那么到了大陆,它们要如何适应呢?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对鱼的呼吸有个大概的了解。其实在海洋中和陆地中呼吸的方式异曲同工,例如,由于空气中的氧含量比水稳定得多,鱼可以游到水面吞下一大口空气,然后氧气通过胃溶解到血液中。一旦一条鱼进化出这种行为,就不难想象胃是如何变得专门化以改善空气呼吸的,首先是为了呼吸空气而长出一小部分,然后进一步发展到肺部,这种吞咽行为在各种鱼类中仍然相当常见。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事实上,在大约4亿年前,大多数鱼比如硬骨鱼都有肺,这样它们就可以用大气中的氧气补充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但是接下来发生在一个鱼种中的情况是,肺进一步专门化成了一个鱼鳔,使它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浮力,而且实际上它们的体内与外界空气源完全隔绝,依靠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供给它们。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出现这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血统也进化出了主动脉,改善了他们的循环系统向心脏供氧的能力,抵消了对补充氧气的一些需求。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鱼的血统,鳐鳍鱼,或硬骨鱼,变得非常成功。它们不仅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鱼类世系,占所有现存鱼类物种的96%,而且是脊椎动物中最成功的一个。所以,即使你在现代鱼类的血统中发现了肺的多样性,如弓鳍、比基尔鱼、加尔鱼和得名的肺鱼,但硬骨鱼的巨大成功意味着游泳膀胱现在成了标准,而不是肺。

然而,仍然有许多潜在的水生栖息地,没有可靠的高氧含量,特别是在热带淡水中。但进化基本上是一条单行道。硬骨鱼不太可能把它的鱼鳔恢复成肺,就像我们把耳朵和扁桃体恢复成鳃一样。因此,要想让硬骨龙的血统闯入这些栖息地,它们需要进化出新的呼吸方式。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这种类型的补充空气呼吸实际上已经在硬骨鱼中进化了好几次。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攀鲈亚目,比如斗鱼,这种鱼进化出了一种由鳃腔发展而来的东西,鳃腔是一个充满折叠的骨质板的口袋,里面有很多可以进行良好气体交换的表面积,斗鱼依赖这些器官呼吸,以至于他们实际上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会淹死。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说明,第一批从水上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不必适应呼吸空气,这种能力早在第一只四足动物爬上泥滩之前就已经在鱼身上进化了。空气呼吸最初是作为获得补充氧气的一种手段,既有助于在低氧的水生生境中生存,也有助于支持更活跃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最成功的鱼类世系失去了这种能力,当它们的肺变成专门的游泳囊时,这种能力对某些水生环境非常重要,以至于它们的后代进化出了新的呼吸空气的方式,呼吸空气在鱼身上只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能力。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当然,虽然这个答案集中在脊椎动物身上,但还有很多其他动物从呼吸水过渡到呼吸空气。几乎任何一次去海边的旅行都会发现大量的螃蟹在水里或陆地上,还有许多其他甲壳类动物从水到陆地,从等足类动物到昆虫再到龟形目动物。

不管怎么说,即使是现在,还是有存在于这个转变中的生物。比如泥鳅是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这只是一个例子。任何两栖动物都是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所有曾经存在的生物,包括今天在陆地表面徘徊的人类,都是过渡性的生物。

所以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肺是什么以及氧气如何通过皮肤被吸收有关,特别要考虑空气从外膜到内部器官和细胞的距离,每一代人都越来越多地利用肺部从空气中吸出氧气。

地球上第一批从水中迁徙到陆地上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呼吸空气的? - 天天要闻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海鱼都来自淡水祖先。在所有的咸水鱼(在海洋中)死亡后,一些淡水鱼重新定居在海洋中,并产生了肺。在缺氧的淡水中,这些鱼形成了内部的空间,使它们能够将头伸出水面,从空气中获取氧气。

然而现在被污染的海洋杀死了无法从空气中获取氧气的咸水鱼,在一些淡水体与咸水体相连后,一些淡水鱼重新适应了海洋。不再需要肺,肺重新适应成为一个鱼鳔,使他们的后代更加敏捷,更好地适应生存。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时速 600公里、贴地飞行,我国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 - 天天要闻

时速 600公里、贴地飞行,我国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首次亮相!

每经编辑:杜宇据央视新闻,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正在北京举行,时速达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也在本次大会首次亮相。图片来源:央视新闻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程师介绍: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是通过车载超导磁体与轨道上的线圈相互作用,实现列车与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闻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丁酸钠与三丁酸甘油酯作为丁酸的衍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质。他们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来源于丁酸。肠道上皮细胞优先选用丁酸作为能量源。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丁酸在进入小肠后部分以非离子形式被肠道黏膜细胞吸走,直接为肠黏膜细胞生长和增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 天天要闻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鹏报道)7月9日,记者在位于米东区北部沙漠东北部的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吊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 天天要闻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装备骨干企业。当前,中国中车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