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易颖教授团队研发的紫外线检测设备,只有手掌大小,成本不超过6元钱。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歆、通讯员孙彦钦、李洁)7月4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易颖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紫外线检测技术,使用该技术简单方便且费用低廉。
不久前,相关成果由易颖教授团队和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孙健教授团队联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高级功能材料》上。
据测算,单次检测成本低至1角钱,测试所用检测装置成本不到十元钱。业内专家称,低廉的价格为此项技术的大规模商用提供广阔空间。
据易颖教授介绍,紫外线是一种非可见光,是阳光中频率为750THz~30PHz的光线。紫外线对人类既有益处,也会产生伤害。其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还具有杀菌作用;但过强的紫外线会伤害人体,晒伤皮肤,伤害眼睛,甚至导致皮肤癌。
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国家标准,工作场所紫外线光谱分为中波紫外线、短波紫外线、电焊弧光,八小时职业接触的紫外线照射量限值分别为3.7mJ/cm²、1.8mJ/cm²、3.5mJ/cm²。建筑工人、林业工人、导游等户外工作者,医疗与消毒行业从业者,高空作业人员等尤其要注意对紫外线辐照的监测。对紫外线的准确监测对于保障职业健康安全和评估涂层材料老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大气中臭氧层减少,太阳紫外线照射日益加剧,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紫外线监测也日益频繁。
目前,传统的紫外辐照剂量监测设备尺寸大,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存储需要依赖不同的组件联合完成,监测设备售价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成本高、普及性较差。并且,检测时,一旦紫外线辐照消失,传感器就回到初始状态,导致采样频率加大,进一步增加成本。
针对行业的痛点,易颖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电子试纸并制作出“简约”型传感器——在紫外线辐照的过程中,基于聚乙烯吡咯烷酮官能化碳纳米管网络薄膜的传感器的变化与辐照剂量保持简单的线性关系,便于读取,检测设备分辨率达到微焦耳级(36μJ/cm²),完全满足紫外线检测对传感器的灵敏度需求。
“紫外线照射的剂量和时长信息就像‘刻’进了测试纸的内部,而且不可篡改。”团队比喻称,新技术意味着无需依赖存储单元和高速采样,仅仅通过简单的电阻读取电路,就可以实现紫外线剂量的检测、累加、储存等多重功能,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测量方式,大大降低了各项成本。
据了解,目前,团队已在实验室制备出该紫外线剂量计,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