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26日,一条名为“知名教授炮轰广东人烫碗习惯”的消息冲上热搜,吃饭前用热水烫碗是很多人广东人的习惯,按理说这种习惯无可厚非。
图片来源《醒目新闻》
可在一名知名教授的眼中,认为这些习惯“令人恶心”,由于教授身份特殊,瞬间引爆舆论,掀起轩然大波。
图片来源网络
面对教授的一面之词,广东网友以及地方官媒连夜发文维护自己的身份,那么这名教授为什么要公开嘲讽广东人的习惯呢?
一碗餐前烫碗水,能掀起多大风浪?
这名公开针对餐前烫碗的教授名叫“汪中求”,他还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谁也不会想到,他随口一句“愚蠢”、“恶心”。
烫碗
竟像点着了广东人厨房里的煤气罐,瞬间炸翻了舆论场,还把自己给“熏”着了。
汪中求先生,这位头顶“茅台研究院特聘专家”等光环的人物,他对着广东地区普遍到不能再普遍的餐前烫碗习俗,直接“开炮”。
汪中求
说这玩意儿不仅没用,看着都倒胃口,尤其受不了那烫完碗筷的废水和塑料包装一起扔桌上,简直是“视觉污染”。
他的这番话直接让广东人的朋友圈立马不淡定了,感觉自家孩子被人当众扇了一耳光。
汪中求
羊城晚报这些本地媒体火速发文反击,话里话外那意思:教授啊,您这话说得,比那烫碗水可刺激多了!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网络上更是炸开了锅,反对声浪几乎要把汪教授淹没,不少人直言被这“专家”给“恶心”到了。
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汪教授这是凭一己之力,成功得罪了一个多亿的广东人民,一个小小的碗,就这么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烫碗的背后是几代人的生活智慧?
要说广东人餐前烫碗,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就像广东人煲汤一样,早已融入了日常的骨血,甚至成了一种刻在DNA里的餐桌礼仪。
广东菜
你要是跟广东人吃饭,发现有人比你先到,默默地把所有人的碗筷都烫好了,别惊讶,那跟给你倒杯茶一样自然,是体贴,是尊重。
这习俗,也不是瞎讲究,广东那地方,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又湿又热,搁以前,食物保鲜、餐具干燥哪有现在这么方便?碗筷放久了,看不见的霉菌细菌就偷偷滋长。
烫碗
老一辈人传下来这招,餐前用开水那么一烫,图的就是个干净卫生,杀杀菌,心里也踏实。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智慧,跟“愚蠢”可真不沾边。
再说了,广东人爱“得闲饮茶”,早茶文化兴盛得很,茶楼不仅是填肚子的地方,更是社交的大舞台,喝功夫茶,不都有个“洗茶”的步骤吗?
饮茶
第一泡茶水通常是倒掉不要的,这习惯延伸到餐桌上,点心还没上呢,大家就先用茶水把碗筷涮一遍,顺理成章。
还有一层喜庆的寓意呢,民间说“山管人丁水管财”,用水烫碗,也带着点“招财进宝”的好意头,谁不乐意呢?
图片来源网络
汪教授说,餐具消毒得在无菌环境下,餐桌上那点开水,顶多是心理安慰,这话有没有道理?多少沾点边。
真要说杀灭甲肝、乙肝这些厉害的病毒,那得100度的沸水持续泡上好几分钟,餐厅里服务员提过来的那壶茶水,温度能不能到100度都得打个问号,烫碗那几秒钟,更是远远不够。
烫碗
这一点,说实话,大部分广东人心里跟明镜似的,谁还真指望烫一下就能把碗筷变成无菌手术刀啊?
可就像很多人反驳的那样,即便杀不掉所有细菌病毒,用热水冲一冲,至少能把碗碟上可能落的灰尘、没冲干净的洗涤剂沫子给带走吧?
图片来源网络
这总比啥也不干,直接用要强那么一点点,有时候,烫碗压根就不是跟细菌较劲,而是对那些所谓的“消毒餐具”实在信不过。
毕竟,谁没遇到过拆开那层塑料膜,发现里面碗碟还带着水渍,甚至隐约能闻到点洗涤剂味儿的糟心事呢?这种时候,不烫一下,那饭吃着能香吗?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底,这碗水,更多时候洗的可能不是碗,而是那份悬着的心,求个“尽量干净”的自我安慰罢了。
“消毒餐具”让人不放心
大家对餐馆的卫生条件这么没信心?这背后,可都是被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给吓怕了。什么地沟油、什么乙肝传播,闹得人心惶惶。
餐厅
尤其是一些小餐馆,后厨什么样谁也说不清,碗筷洗得草不草率,全凭老板良心,这种情况下,烫碗就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自我保护,一道心理上的“过滤网”。
更让人心里发毛的,是那些从幽暗角落里传出的“行内话”,有自称在餐具消毒流水线干过的人说,消毒工厂为了省钱,那洗碗水可能一天才换一次。
图片来源网络
当商业化的消毒流程都变得疑点重重,当那层薄薄的塑料膜再也无法带来安全感时,餐前用开水烫一烫,就成了很多人能为自己健康做的最后一点努力,一种近乎悲壮的“倔强”。
也难怪一位北方网友都说,自己去广东好多次,觉得烫碗这习惯挺好,汪教授那话,太伤感情,也太不了解民情了。
汪中求
说到底,汪中求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弹,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他批评了一个动作,更是因为他那番话里,透着一种对地域文化差异的隔膜,以及对事物背后复杂成因的漠视。
这就好比一个从不爱洗澡的人,反过来指责别人天天冲凉是“恶心”,这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粗暴评价一个群体生活习惯的做法,本身才更值得说道说道。
汪中求
广东人待客,你要是把用来盛放食物残渣的骨碟当成了吃饭的碟子,他们心里可能会嘀咕一下,但多数情况下也会选择尊重你的习惯,不会当面指指点点,这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餐桌礼仪和个人修养。
相比之下,汪教授的公开抨击,尤其是用上“恶心”这样刺激性的词汇,就显得有些失了风度,也少了些学者应有的审慎。
图片来源网络
教授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不烫碗,这是他的个人自由,没人干涉。但把这种个人选择上升到对一个庞大群体的公开指责,甚至扣上“愚蠢”的帽子,就有点过了。
与其站在高处批评民众“瞎折腾”,不如多呼吁餐饮行业把卫生标准提上去,把消毒流程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源上解决大家的忧虑。
图片来源网络
风波总会过去,可以预见的是,广东人餐桌上的那道烫碗程序,大概率还会继续,而这场由一碗水引发的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观点碰撞中寻求理解而非加剧对立,或许比烫碗本身,更值思索。
参考信息
潇湘晨报2025-05-27《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消毒还是“仪式感”?广东网友坐不住了》
羊城派2025-05-26《羊晚快评|汪教授关于烫碗“恶心”之论着实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