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极端热浪再扩展,局部气温冲上43度
5月20日,北方多地继续被强烈高温笼罩,高温范围在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进一步扩大,热浪甚至延伸到渤海南岸以及京津冀中南部地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当日下午14时,河南林州气温已经飙升至41.6℃,继续稳居全国高温榜首位。而在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山西等地,最高气温也普遍突破39℃,局地更是直逼或超过40℃,例如山西临汾、朔州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等40多个国家气象站的气温都刷新了各自5月的历史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午后还有2小时左右的升温空间,意味着当天可能再次有上百个气象站打破5月高温纪录。不仅是气温的高度惊人,地表温度在阳光直射下也迅速飙升至70℃以上,柏油路发软、人行道烫脚,一些城市的户外金属设施甚至达到不可触碰的程度。这次高温不再是零散打卡式热浪,而是一种持续性、范围广、强度大的系统性干热过程,堪称近年来5月罕见的极端天气。
二、三大原因联手,促成今年最强5月热浪
这轮北方高温为何来势如此汹汹?归根结底,是三个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暖性高压脊强势控场。这轮高温天气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暖高压脊压顶,即高空层大范围暖气团稳定滞留,不仅使空气下沉变暖,还持续三天牢牢控制着我国北方。与一般的天气系统不同,高压脊的稳定让大气上下对流受限,地面热量积聚难以释放,导致地表持续升温,形成热盖效应。
其次,是干热气团实力爆表。从5月16日起,新疆吐鲁番东坎站气温已经达到44℃;到了5月19日,河南林州更是以43.2℃打破了当地5月高温纪录。如此强势的干热气团在5月出现极为罕见,不仅直接抬升了温度,还在20日至21日向西部地区反推,影响扩大至陕西、山西等地,整个华北、黄淮一带瞬间被火炉模式覆盖。
第三,是晴空辐射强烈、空气通透度极高。这与前期一股冷涡系统有关——它带来了一轮较为彻底的干冷空气扫荡,使得西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水汽大幅减少。干燥的大气条件非常有利于阳光直射地表,使太阳辐射无阻穿透,进一步助推气温飙升。也就是说,这次高温并非单纯依靠一个因素,而是天空晴、地面干、气团热三位一体,共同造就了这个5月的热力巅峰。
三、高温应对措施紧急提醒,农业与干旱防御需跟进
这轮高温过程属于典型的干热型,与南方常见的闷热潮湿型有所不同。干热意味着空气湿度低,人体散热快,但也更容易因忽视防护而晒伤、脱水,甚至出现热射病。因此,防暑重点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防晒护肤。紫外线指数非常高,建议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防晒霜,同时尽量避免在午后高温时段暴晒。二是及时补水。干热天气下身体水分蒸发加快,喝水要主动、频繁,不要等口渴了再喝。三是小心地表烫伤。尤其是儿童、老人,出门时务必注意地面高温,避免赤脚踩地或直接接触暴晒后的金属器物。在农业方面,需特别警惕干热风带来的危害。这类高温天气会迅速抽干作物水分,尤其是小麦、玉米等正处于生长期的农作物极易受到伤害。建议各地农业部门及时组织浇灌,并关注气象信息做好田间管理和抗旱预案。
就干旱形势而言,目前陕西、河南等地已出现较大范围的气象特旱区,这次高温或将加剧土壤干旱,对农田和生态都将产生更大压力。但好消息是,根据预期,5月22日以后将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温降雨过程影响这些区域,有利于缓解旱情。因此,需及时关注雨情发展,积极准备人工增雨等措施,争取抓住缓解旱情的机会。
从生活用水角度看,目前供水系统运转正常,大规模断水风险较低,居民无需囤水,但节约用水仍应持续坚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面对早早登场的极热模式,从普通居民到农业生产、城市管理都要提高警惕,提早布局,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上一层台阶的极端高温挑战。